【徽脸说】
贵族,未必有高贵的血统,有泼天的财富,通天的本事,而是无论世界多么变幻,都能不卑不亢,用一颗爱的心面对所有的幸福和坎坷。
她叫周稚芙,出生名门,却在短短一生中经历和见证了上个世纪中国经历的所有的幸福和苦难。
她是安徽东至周家不可多得的才女,她是旧上海率直真性的闺秀名媛;她曾第一个带头签署公私合营的民族资本家;她也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名门贵族”。
她的曾祖父是曾经辅佐李鸿章,担任过晚清两江总督的周馥;父亲是中国最著名的邮票大王,而东至周家绵延百年,更是人才辈出。
她就是这样的名门里的孩子,花园洋房里长大的周家七小姐。
周家不仅有洋房、洋车,还有现代人都觉得很奢侈的游艇,当时游艇因为都很小,周家孩子又多,如果要坐游艇的话,孩子们得轮流去,不过周稚芙因为很受宠,所以每次都有的去。
于她前半生来说,是今天孩子们也羡慕的生活
她是宋氏三姐妹和张爱玲的同窗
周稚芙是周家的掌上明珠。对于家财万贯的邮票大王,给的是万千宠爱,然而周家的家风又是最好的。
宠爱却不骄纵,这个家里向来都是培养出的孩子都有最好的品质。
在当时的上海,有一个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中西女塾。
学校采用完全西化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管理颇为严格。除了学业,其他日常为人处世也都有严格而明确的要求。
比如,要求所有学生在校一律不能佩戴首饰珠宝;自己的床铺、起居用品必须收拾得一丝不苟;如果要在走廊上交谈,必须要站在一侧,不能妨碍他人行走,等等。
中西女塾没有什么意味深长的校训,而是简单又朴素的六个字:成长、爱人、生活。
虽然比不上其他校训的文采飞扬和韵味隽永,却无疑道出了人生最为可贵的、最值得毕生追求的核心。
当时,将女儿送到中西女塾读书是很多家庭的梦想。因为在这里走出去的女人,基本已经成功了一半,不仅代表家道殷实,才华出众,而且也几乎意味着以后一定能够嫁一个好男人。
事实也确实如此,从这里走出过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巾帼明秀,比如宋庆龄、宋美龄姐妹,张爱玲等都毕业于此。
学校最严的教务主任,被周稚芙和同学们笑称为“猫头鹰”,因为有一双犀利的眼睛,但这个教务主任最喜欢的却又是这个周家七小姐。
乖巧、听话、懂事,无畏。
这种品质大抵是贯穿了这个名门闺秀的一生
连爱情都是最好的
从中西女校出来的周稚芙,甚至在“一二八”事变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拉横幅,声援抗战,演出募捐。
这样的女孩子本就不是富贵温室养出来的“娇小姐”。
她不娇纵、而且外向,活泼动人,又是名门闺秀。偶尔还会发表一些小文章在报纸上,虽然没有桃色新闻,却也闻名遐迩。
在那个时代里口口相传,就成了许多政商之家亲睐的对象。
民国里,许多名门闺秀追求爱情的故事大胆而泼辣,但在周稚芙身上却没有。
没有人知道她心里是否有中意的人,但是家里还是决定和民国第一总理唐绍仪的侄子唐明善结一门亲事。
之前两个人接触过,大概觉得不错,何况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是结为伉俪的他们却一生都没有吵过嘴,用周稚芙的话来说:这一辈子就是觉得这是最好的。
甚至在文革后,惨遭命运之厄的丈夫只有在她的劝慰下才会展开笑容。
没有过激情澎湃,没有过山盟海誓,却一生追随,并永生为伴,难道还不是最好的么?
倘若说人生有四季,在解放前的周家七小姐一直都是春天。
他们的家也是奢侈的,一幢三层的小洋楼,雇佣者五个保姆。有三个保姆照顾儿子,一个管吃,一个管教育,还有一个打杂。
这样的生活一下子就是三十年,一直到十年浩劫的到来。
第一个带头公私合营却吃不上饭
解放后,从鼓励资本家恢复商业到宣传公私合营,率直的周家七小姐第一个登上台上签下了同意书。
她将父亲留下在她名下的房地产,还有许多物业全都捐给了国家。
有人说她傻,还有朋友问她为什么那样做。
她说:我一向都是积极的,在学校的时候是这样,在生活是这样,何况这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么?
然而对于她自己就糟糕了。原想自己是知识女性,可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却遭受工人的排挤,只能辞职。
因为公私合营,这些本来能用来收租的房子只能拿定息。一个月只有28块钱,丈夫因病辞职,儿子还在上学,根本不够生活。
这世上最香的就是三分钱的咸烧饼
最惨的事情是,28元的定息在文革中已经不再发放。十年浩劫里的红卫兵也对他们无数次的批斗和洗劫。
出生不好,家中有钱,怎么可能免遭这样的劫难。
最后一次抄家,红卫兵连抄了四天四夜。把她的陪嫁如钻戒、金银首饰、大衣、古董文物全部抄走。
连阁楼里不用的几十个大箱子也一起抄走了。他和丈夫、儿子、儿媳、孙子从楼房中赶出去,搬到了弄堂里朝北的一间房。
家中没有任何收入,只能却做些杂工,丈夫有病,儿子被关,她独立承担生活,却无怨无悔。
也许她心里想,这就是生活,总要让家人吃上饭吧。
有一天,她路过一个大饼摊,香喷喷的大饼令她驻足,看着价牌,带豆沙馅的5分钱,不带馅的咸烧饼3分钱一只。
她从小爱吃甜食,想买豆沙馅的,摸摸身上,却只有四分钱,只好买了一块咸大饼。
她舍不得自己独吃,带回家和丈夫一人一半,吃的津津有味......
在她95岁的时候,有人问她:你吃过最好的吃的是什么?
她说:不带葱花的咸烧饼最好吃。
听的人笑中带着泪。
她一生都带着爱的怀抱
有人曾问过她,在十多年的浩劫里,她是怎么渡过的?
她说:我总相信苦痛是暂时的,前半生是幸福的,后半生总要吃点苦。
那时候,上海的陕北路有家旧货寄存商店,很有名。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常常在家中东翻西翻,看看劫难之后家中的物资中,还有什么是可以卖的。
她常常看见许多大家族的后裔,那时候的境遇大概都是相同的。
遇见悲苦不堪的人,她甚至主动去劝慰人家,似乎忘掉自己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对有抱怨的儿子和媳妇,她总是告诉他们该把生活问题解决掉,总要先把自己的生活弄好,抱怨解决不了问题。
在那个岁月里,她像是家中润滑剂,无论是对家中的谁,她总是笑脸相待,不曾流露出一丝苦闷。
笑对生活,不是对不公平的生活没有怨言,而是知道自己肩膀上担负着一家的责任。
她的劝慰是那个民族的冬天里一副温暖人心的药。
许多人有事情,总会找她商量。似乎商量之后,才有活下去的勇气。
她的媳妇和孙子在她的影响下,始终以最好的心态在那个时候渡过。
一直到很久之后,当时代的春风吹散政治的寒冬之后,回忆过去,她也似乎都不曾将那些不开心记在心里。
丈夫离世后,她和儿媳一直留守在那个朝北的房子,即便是孙子和孙媳妇买了三室两厅的房子,她也不愿意离开。
她说:那些苦日子里,有她们一家曾经最美好的故事,舍不得。
有人把她曾经西洋花园的生活和后来拮据的日子做对比。
她却说:小时候,父母的慈爱给我最优越的生活,结婚后,丈夫的恩爱给我最幸福的生活,中年之后,小辈的敬爱让我享受生活,若是有爱,就会一直快乐。
她活过了100岁后,在2012年离开这个她最爱的人间,是周家最长寿的女子。
她的一生都沉浸在爱的怀抱里。
这份爱,其实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她自己感受的。
正如她的孙子在她的追悼会上说:浩劫的年代,她给我最幸福的生活,因为苦难中,我一直感受到爱的快乐。
这种爱,可以传递,一个来自安徽东至周家的传奇女性,用她的爱给了一个在苦难中的家最温暖的幸福。
这样的女子,她如何会不长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