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是周馥和吴夫人的四子,是周氏企业集团的创始人和我国北方近代民族工业的奠基人。1912年至1915年,两次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他的发迹史和创业史已载入中国近现代史史册,他和他的父母兄弟子孙几代人在家乡东至县(原至德县)所做的善事义举,至今仍为县人所称道。最近我在翻阅《安庆掌故》和《东至文史资料(第一辑)》时,发现在这两本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周学熙在安庆修建周悫慎公祠和重修振风塔的经过,现综合记录于后。
一、安庆是周馥的发迹地
周学熙的父亲周馥,青年时逃兵祸于安庆,为谋生计,曾在安庆八封门外摆了个写字摊,专为他人写字写信记流水帐,后又移至马王坡(现国货街),遇一老乡在李鸿章府上采买,央他帮记流水帐。当时淮军军营正缺乏文书,经此人介绍周馥便投军从戎。他从一名司书到公事文书,不久周馥起草的文书传递到李鸿章手中,一下被李看中,立即召见周馥。通过考察,推荐周馥为巡抚大营的总文案。从此,周馥跟随李鸿章30多年,时来运转,官运亨通。
周馥发迹之后,一直念念不忘风光秀丽的安庆鸭儿塘这块风水宝地,当年皖河与长江相连,此地是沟通城乡和外来客商的黄金水道,有“八省通津”的古桥、渡口,又有清净庵、善云庵、地藏庵拜佛之地,香客与客商川流不息。周馥为官后信奉佛教,每有余暇,总要到安庆迎江寺烧香拜佛,感谢佛缘,与方丈月霞老和尚是多年的至交。每次周游发迹地,周馥都要感慨万千,曾叮嘱四子周学熙,日后要在鸭儿塘建个亭,了却心愿。1921年,84岁的周馥病逝,被北洋政府谥于“周悫慎公”,周学熙向安徽省长许世英告知他父亲生前之托。许世英与周馥关系甚密,彼此又是同乡,对实现周馥的遗愿责无旁贷。他以省政府名义,批准在周馥发迹处鸭儿塘畔建造周悫慎公祠,并亲自题写祭文。祠宏伟壮观,楼台亭角临水,曲径通幽;两旁围栏镌刻花卉图案,在绿柳的映衬下,建筑与湖光山色相得益彰。
二、吴太夫人嘱儿重修振风塔
周馥的原配夫人吴氏,一生信佛,每每回乡,都要到丈夫的发迹地——安庆一游,并前往迎江寺顶礼膜拜。公元1901年(光绪32年),吴太夫人在前往小孤山朝拜小姑的途中,道经安庆迎江寺。迎江寺主持月霞和尚见吴夫人到来,隆重接待,尊为上宾。当他得知吴太夫人次日要起程去小孤山,连夜安排众僧盛筵侍侯。次日凌晨,为吴太夫人摆了一桌极其丰腴的素席,待到席罢,上水轮船已经启锚开出。月霞和尚免不得托以善缘,慰留再住一日,到了上午10时左右,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那艘上水轮船在途中爆炸。吴太夫人心想这次幸免遇难,是福至心灵所致。月霞和尚也向吴太夫人合掌称说:“善哉!善哉!昨晚我佛如来,降梦老僧,予示天机,故特此妄留‘女菩萨’,免了这灭顶之灾,真是女菩萨福大命大,功德无量,修来的善缘。阿弥陀佛。”吴太夫人受此“佛荫”,感激得热泪盈眶,月霞和尚这时就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带领吴太夫人在寺前寺后和宝塔上下视察一番,并告知她,其夫周馥在光绪末年,一次返乡途经安庆,地方名士方导彝(伦叔,皖派三诗家之一),马其昶(伯通,清史馆总纂),姚永概(叔节,安徽高等学堂教务长)陪之登塔。攀援之间,见“栏崩铃落,甓裂椽虚”,三人便力劝周馥牵头对振风塔进行修复。方导彝还当场赋诗一首,曰:“塔当风雷颜色悴,塔由人力山天然。由天然者无成坯,由人力者不常坚。可怜此塔抱衰疾,一帮风物黯不鲜。游人叹息禅客恼,那得竞付时运迁”。周馥闻之,当即动容:“急筹保全之策,命僧月霞竞其事。”月霞为此苦心向四方募化,怎奈时局动荡,民生维艰,当官者贪贿争权,有钱的各自为计,这椿心愿一直未了。吴太夫人听了月霞和尚的诉说,又亲见振风塔内砖砌的梯阶,由于多年香客游人上上下下的践踏,阶体砖棱逐渐磨损,特别是第一、二层的梯阶更是光滑斜倾,不好着脚,登塔已是不易,下塔尤其困难。此前同治九年的修缮,由于“军事未靖,帑拨维艰”,对宝塔仅作简单修复,其它佛殿则无力顾及,因此迎江寺的佛殿也急待修复。吴太夫人看到这般境况,立即吩咐香烛侍候,走上大雄宝殿,跪拜在地,连称“信女愿修宝塔”,当即在缘笺上写了“捐助白银一万两”。周母吴太夫人朝拜小姑回府后,便把安庆遇险的事告知了四儿周学熙,嘱他一定要重修安庆振风塔,以酬神明搭救之恩。周学熙十分肯切地答应了母亲的嘱托。
三、周学熙遵母遗嘱重修振风塔
然而,就在周母嘱儿修塔之前的1907年(光绪33年),吴氏病逝于扬州寓所。
为完成老母遗愿,民国7年(1918),时任民国财政总长、华新纺织公司总理的周学熙回到家乡,亲自到安庆视察了迎江寺和振风塔的破损情况,并动员地方官员及绅商捐助,开始了迎江寺20世纪的第一次大修。这次重修工程,包括振风塔以及寺内各佛殿,工程总量十分浩大。据相关资料记载,此次重修,周学熙独自捐银数在万两以上,此外,寺塔修复所用材料,也由周学熙安排启新洋灰公司供给和运输,仅修塔所用的脚手架,遥遥两三里远,向北直抵现在的华中路。修缮工程由监院竺庵主持,竺庵是迎江寺近代德高望重的名僧之一,他祖藉湖南,善武。传说修缮寺塔期间,朱家坡码头有黑把头想强行卸货,竺庵不动声色,以手力拔铁锚,单身行船到山门。这次修缮,由于资金到位及时,加之竺庵的精打细算,在按规划修复完工后,仍有所结余。竺庵利用这些结余,另外在广嗣殿西又修建了退居方丈修身之所——大士阁,使迎江寺的规模比原先扩大了近一倍。
而今安庆振风塔的塔身基层围墙上,砌嵌着一方方碑石,镌刻着历次修建迎江寺、振风塔的事迹和时间。其中有一块碑石是一九五三年重修振风塔树立的纪念碑,这碑的里层,还有一块碑石,上面刻着:中华民国七年戊年,前财政总长秋浦周学熙遵先母吴太夫人遗命,捐资重修……
安庆振风塔,曾有这样一则传说,相传每当中秋之夜,月白风清,江边游人就可见到大江中间有无数塔影,随波浮动,人们便说这是各地浮屠都来朝拜塔王(因安庆振风塔高度仅次于河北定县塔,故称塔王)。迎江禅寺面江而建是个船形,庙门为前舱,两个巨大的铁锚分列左右,后岗的振风塔,便是矗立的船桅。如果此塔一旦倾圯,那将出现覆舟之险,整个安庆就将陆沉,所以周学熙重修振风塔是他一生中所做的一件千秋功德的大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