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故里情深 > 东至风情~婚育寿丧

东至风情~婚育寿丧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发布时间:2023/2/24 9:00:49|栏目:故里情深 |浏览次数: 2251
〔婚嫁〕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旨在传宗接代。联姻程序士族富户循古制,依次为问名、纳采、纳吉、纳徵、亲迎、合卺,称作“六礼”。可分三阶段:一是求婚(问名、纳采),男家通媒妁提亲,征得成议后,便备采礼“请庚”(请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开给男家);二是定婚(纳吉、纳徵),男家经过祈神问卜,认为男女双方命不相克,婚姻吉利,便正式备礼给女家“行聘”、“请期”(报日子),婚事告成;三是成婚(亲迎、合卺),新郎须亲至丈人家迎娶新娘,然后宴请宾客,拜堂成亲。
贫民寒族联姻,礼仪大同小异,不过彩礼有限,车轿寡陋,酒筵从简,布衣新郎也不便亲迎新娘,只请人代迎。新娘在同胞兄弟和伴娘的陪同下,过门成亲。
    婚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回女方家探亲,俗称“三朝回门”。
清末天主教徒,婚礼在教堂举行。
旧式联姻还有以下特殊形式:
童养媳。贫寒人家,男家办不起聘礼,女家赔不了嫁妆,双方为了省事,趁男儿尚幼,便抱女孩为媳,长大“圆房”,草草定夺终身,男孩未出世所抱的女孩,称“等郎媳”,结果一等再等,以致出现十八岁的大姐周岁郎也不算怪事。
    纳妾养婢。官宦富豪人家,纳妾养婢,一夫多妻。妾是除正室之外公开选娶的“小老婆”;婢即花钱买的做粗活、供驱使的丫头,地位在妾之下。
抢亲。旧制寡妇改嫁,不便明媒正娶。有相中寡妇的,经人暗中搭线,买通其公婆,到时准备便轿和力夫,乔装隐蔽,伺机抢娶,草草成亲。
    阔佬纳妾,女方不从,也用抢亲方式强行撮合。
招赘。旧时有无儿之家,为了延续门祚,传递香火,招婿入赘,赘婿及其所生子女均改从女家姓。赘婿不改姓,其长子必从女家姓的也有。出赘男家多系贫穷僚倒、无力娶亲者。赘婿受到社会的歧视。
    辛亥革命后,知识界和革命团体中,初兴恋爱自主、文明结婚之风。结婚时,男女双方凭公证人签署结婚文书,或在报上刊登结婚启事,冲破了包办婚姻的束缚。但实行范围窄小,直至民国末年,旧式婚姻在境内仍占绝对优势。
解放后贯彻婚姻法,彻底革除了包办婚姻以及童养媳、纳妾、抢亲等陈规劣俗。联姻程序一般为恋爱、结婚、回门三个环节。恋爱交往期间,必须相互尊重对方的感情和意志,体现自愿结合、离散自由的原则。结婚时,首先履行登记领证手续,以取得法律保障;之后是宴请宾客,还是旅行结婚,是参加集体婚礼,还是单独举行茶话会,是男娶女嫁,还是相反,均按双方财力、爱好、传统习惯等而协商决定。
“三朝回门”仍从旧俗,不过旅行结婚者就不拘“三朝”了。
借婚嫁而勒索财礼的陋俗,至今仍间或有之。
〔生育〕头婴儿临产前,娘家要将毛衫窠被、尿布、红蛋、糯米粑等送到婆家,俗曰“催生”。毛伢吃奶前,要以黄莲漱口。出世第三天,泡艾水为其洗澡,涤去胎垢,穿毛衫,称作“洗三朝”。满月时剃光胎发(也有留一、二绺的),连眉毛一起剃去。满月之前,亲戚朋友送礼祝贺,多鸡、肉、蛋、面、桂圆、红糖、枣子以及毛衫布料等,俗称“月子礼”;主人用“喜茶”(糖打蛋)、糕点等招来客,用红蛋、粑果等回赠亲友。
“坐月子”期间,产妇除住院外,忌讳到人家串门走动,禁忌下生水,吃冷食,受风寒。
周岁,旧时设家祭告慰祖先。祭毕,提设文房四宝、弓矢铃印、秤尺算盘、胭脂糖果等,将婴儿放在当中,任其挑选,以抓取的先后次序,预卜其志向和前程,叫作“抓周”。如今此俗不兴,一般为全家团聚、或亲友合聚所举行的庆祝周岁活动而代之。
〔寿庆〕高龄庆寿,多从周甲开始,之后间隔十岁一庆。但举行寿庆必须提前一年,如五十九岁诞辰做周甲大寿,因“九”谐“久”音,象征长寿,十则为满,犯讳,因谓“做九不做十”。
给父母做寿,多由女儿提起,由长子主持,凡是直系眷属都要回家拜寿。寿礼有寿匾、寿联、寿烛、寿桃、寿糕、寿面以及鱼、肉、蛋等。筵前吃“寿茶”,一般为寿糕、寿桃、寿面等,皆素食;后设筵开斋,按辈序依次给“寿星”敬酒祝寿。旧时除权贵阔人外,一般亦不举行拜寿仪式。
双亲健在,做寿时须两老兼顾,“做双不做单”,寿礼也是一式两份。宾朋贺寿的,多为“先贺后请,不贺不请”。
〔丧葬〕兴棺椁土葬之俗。其程序如下:
送终。成人临死前,家小榻下伴陪,至咽气为止,在外子女也须届时回家“送老”。于是举家嚎丧。哀恸之余,将遗体易置门板上,头枕青瓦、面蒙楮纸,身盖挽幛,并设一碗“倒头饭”。
入殓前设法给外地亲友报丧。收殓时,全家披麻戴孝,孝子(女)对前来吊丧和帮忙人员,不论长辈平辈,均行以跪拜礼,女眷恸哭致哀。一般请“装老”为死者梳洗、裹绵、更衣。寿衣有“五领三腰”“七领五腰”“九领十三腰”之别,贫寒人家多用剪去钮扣的生前衣服。遗体入棺之后,便布置灵堂,酬谢宾客。
堂祭。旧时,殡前要请和尚或道士为死者念经作法场,以超度亡灵:请礼生作祭文,引领孝子孝孙行三献通礼致祭,称作“堂祭”。建国后,渐为开追悼会所取代,但近几年来,堂祭之俗出现回升之势。
出殡。先设供家祭。祭毕,“土工捧棺出室,吆喝上肩”,一路仪仗前导,灵柩居中,孝子亲眷捧灵戴孝,恭步后尘。有专人敲打单锣只鼓,吹喇叭,放爆竹,丢纸钱,直至墓地或厝基为止。
客籍人多厝柩三年后,才择地葬坟;土著者多当即破土安葬。
守孝。葬后头三天傍晚,家小送烟把上坟致祭。第三天要设供上坟“做三朝”。身后第七天上坟(或家祭),叫应“头七”,之后逢七上坟,四十九天为“满七”。百日哭祭,周年上坟,家家如此,旧时春社秋社,也须上坟哭祭。
    孝服、孝帽和孝鞋,用夏布或白棉布制成。孝服孝帽多在祭奠时才用,孝鞋平时也要穿着,女眷还以白纱扎发,称作“戴孝”。六十年代之后,也有改用黑纱戴孝的。
守孝三年内,旧制除出殡之前外,忌办喜事;春节对联忌用红纸,绿蓝黄纸均可,忌讳孵鸡。
(完)
----摘自 1988年12月《东至文史资料》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