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
建德县志记载:马坑桃源,溪涧深邃,唐乾符年间,邑令檀新携同弟侯俊避黄巢乱方徙居于此,建庄园,植桃树,号称世外桃源。现存桃源阁、岳岭亭、横龙庵、宋朝庵、安乐寺、裕后亭等古迹。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 东至民间认为就是马坑的桃源。陶渊明被朝廷命为彭泽县令时,东流属彭泽一个乡,他经常到东流赏菊艺菊,忽一日他从东流乘小舟沿尧渡河向上游,忽见河道中有一洞,名为“石印洞”(开新河时方毁),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公穿过洞口,便到了尧渡镇。再往上行,就是尧渡河的上游——马坑桃源。
不管民间传说中的桃源是否就是“桃花源”,但桃源山上的确处处桃花盛开,灿若烟霞。此地地形奇特,山峰上长满了箬竹,竖看酷似篆体寿字靠椅,左右两旁有弯曲的小岗,宛如游龙戏水的图案。两岗之间又凸出一小峰,凹下一盆地。小山峰恰似一颗明珠,被当地人称之为万寿山上的“二龙戏珠”;小盆地就像一个莲花池,北望群峰交错,如佛手莲花,又似海市蜃楼。吴太夫人的陵墓就安放在这朵莲花的莲心之上。当年的风水先生说这块宝地风水好,“海阔天空,平步青云”。陵墓建筑豪华,从山口至墓前,立有钦加四品衔发布的告示牌。依次盘龙而进,沿途七处设有两旁对称的神像及神兽雕塑。墓志铭系当朝武英殿执事、翰林院掌院学士孙家鼎亲笔撰写。而今这块墓园己打造成马坑森林浴场,建了凉亭竹寮,办起了水上漂流,成了东至县的一处新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