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港镇秧畈村是一块蕴藏民间传统文化的热士,是东至县久负盛名的民歌之乡。这个村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会唱山歌,他们把山歌唱在茶山上、田畈里。除了唱山歌,这里人还爱看戏、唱戏。上个世纪70年代,农村业余剧团开始恢复和活跃起来,秧畈村文化室就是在这个热潮中办起来的。当时的文化室内,有电影队、业余剧团、文艺创作组、科普小组、影剧场、图书室等文化组织和设施,是全县规模较大,门类齐全的一个村文化室,而且活动也能坚持常年不断,最兴盛的时候,活动内容几乎是一日一安排。到了80年代,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批青年农民纷纷出外打工,业余剧团随之解散。但是,电影队和图书室仍然存在着,每年初冬时节,当打工的青年男女回家过年时,村文化室又把他们召集起来搞联欢,或者是接待外地戏班子进村唱戏。这个村很少有人赌博、搞迷信,农闲时都喜欢到图书室看书,或凑在一起唱戏、唱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说起秧畈民歌,不得不提一个叫施铁君的人。1974年,那时的大队里建起文化室,在大队小学当民办教师施铁君成为了文化室业余工作人员。在他组织和领导下,秧畈建起了宣传队、图书室和业余剧团。施铁君也就此开始了民歌创作,前前后后40多年,写下了一千多首民歌。这些民歌不仅表达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而且还是农村社会经济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
实施“杜鹃花工程”后,这里的每届村官都崇文,乡村文化建设成绩突出。该村文化室多次被省、市文化部门授予“省、市农村文化艺术先进集体”称号。作为农村文化事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施铁君一直热衷普及、传承现代文化和当地地域文化,不仅每年寒、暑假免费开办舞蹈、器乐培训班,而且每逢农家寿诞、娶亲,组织村民演黄梅戏、唱秧畈民歌、敲十番锣鼓、舞太平灯。村里还按照“自我参与、自我奉献、自我组织、自我娱乐”的原则,建立起全市唯一一个农民文化娱乐议事会,定期开展文化快乐家庭评选活动,至今已评出12个文化快乐家庭。
(摘自《漫步秋浦 东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