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麓文学·散文|| 范光:游览周馥故里周村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发布时间:2024/4/16 9:18:38|栏目:交流天地 |浏览次数: 1041

周村组,是一个以周姓聚居为主的皖南古村落,隐藏在东至县东郊的梅城村。距离县城中心2公里,南倚玉峰山,西靠梅城村,北临纸山河,东枕纸坑山,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宛如纸山河畔的一颗明珠,璀璨而深邃。

从小到大我去过无数次,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这次又增加了个文化园,又是一次不一样的感受。在这里,您不仅可以领略到古村落的独特魅力,更可以在游历中感受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亦可长知识、享情调,留下难忘的回忆。

周末风和日丽、天气晴暖,我驱车前往周村参观游览。沿着梅城路前行,我被满眼的金黄、艳红的色彩惊呆了,随手一架就是个天然的取景框:玉峰山、寿字崖、县委党校、梅城小学都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转身回眸中,都是流连和奢望。

小时候,随父亲从合肥来到东至生活,就居住在玉峰山下的县委党校大院内,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小学到高中是在梅城小学、东至一中上学。后来,父亲工作调动,从党校大院迁出,搬到党校对面一处青砖黛瓦的三间旧屋里居住。

这三间徽派建筑原是周村的周氏家族周馥后人周志俊兄弟4人出资兴办的仁寿诊所,公私合营后归县房管所。当时的梅城大队卫生诊所就在屋后的三间房,附近的村民在诊所里看病拿药。旁边是梅城小学,我家后面有一条走廊与校园相连。

我在梅城小学读的小学。这所学校原是周馥的第四子、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于1910年,在梅城南门外计家购土地10余亩创办,1921年建成,命名“宏毅学舍”,北伐战争时,军阀孙传芳率部溃逃,途经此地时大肆烧掠,学舍被毁,无奈停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份,周学熙命其子周志俊回乡办学,以酬其志。周志俊先生与胞兄明泰(志辅)等相议,派友人徐友樵等在“宏毅学舍”旧址开办私立小学。于次年二月初正式开学。先以“儿童乐园”代校名。不久更名“至德周氏私立敬慈小学”。

1956年,经鲁、皖两省教育厅商议决定,“私立周氏敬慈小学”改为公办“梅城小学”。1970年至1974年,我在梅城小学上学。记忆中,还隐约有老校舍的一些模糊的印象。整个校园呈“回”字形布局,校舍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瓦房,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

梅城小学大门的墙上挂着一块金色铜匾,上面写着:“至德周氏敬慈学校”。在岁月中穿行,它的名字,早已被赋予了太多的传奇与故事。校园里,一排教学楼,一个大操场,操场中间那棵石榴树长大了,烙上了岁月的痕迹,静静守护着校园。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感觉就是弹指一挥间。看着这些最最熟悉的地方,我总是会怀念起童年的生活,那些充满童趣、无忧无虑的日子,常常会令我魂牵梦绕,脑海里不断涌现出许多童年与少年时的一些美好片段,总是会令我神思遐想……

我穿过梅城街道朝东行,平展的水泥路一直铺到纸山河畔。在这里,可以看到正对面有一条小溪,东水西流,幽然而去,仿佛就像藏在深闺里的小家碧玉,拥有一种独特的美、野趣之美、自然之美。漫步河畔,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寻觅小时候走过的印记。

站在河堤上,我打量着周村,它处于丘陵地带,三面环山,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地方虽小,却古色古香,自然宁静。古色古香庄重大气的徽式老屋与现代三层四层的小洋房,参差错落在山水之间,疏密枝叶间的白墙黑瓦,仿佛一幅皖南古村落的水墨画。

踏上周村这个古老的村落,一切都充满着神奇,只有走近她,才能认识她。河边的田畴种着各种蔬菜。从小长在农村,看到这些蔬菜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只见村边的花园中新建的“周氏文化园”中耸立着一块影壁,上写着八个大字“周馥故里-美丽周村”。

进入周村,一棵古木参天的黄连树,饱经风霜的伫立在村口的路旁,它不染尘世,岁月悠久,散发着历史的沧桑感,宁静与安详,沾染着久远的仆仆风尘,像一位老者,藏着许多的过去与故事,看见它,情不自禁地肃然。

广场上陈列着“荣封五代坊”、“乐善好施坊”、“同胞兄弟进士坊”三座牌坊的遗存的残件。三座牌坊先后毁于抗战时期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残存的碑石斑驳,碑文依稀可见,仿佛诉说着当年辉煌。一座牌坊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是一个故事。

沿左边柳荫小道行走,有一座木结构的书香廊,檐角翘起,徽派小瓦,仰视可见“伫望亭”三个字,廊中处处流淌着诗韵和书香,让人沉浸在这浓郁的文化气息里,呼吸着这里的清新空气,一路的劳烦疲惫一扫而空,优美的皖南风情,令人陶醉其中。

这里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我被悠长幽深的书香廊所吸引,在廊中长凳上坐一会,放松身心。忙碌的生活,总需要一段静谧的时光,放慢脚步,过一阵慢生活,在古韵四溢的书廊中,看看书,喝喝茶,发发呆,慢慢游、细细品、静静思、深深感……

从书廊中走出,廊外转角,石板小径,通向周馥接官厅。灰色的墙,黑色的瓦,徽派建筑风格渗透其中。走到厅前,眼前豁然开朗,满眼荷兰菊竞相开放,一片片、一丛丛、一簇簇红、黄、白、紫等丰富多彩的花朵,形态各异,营造出梦幻仙境般的感觉。 我们走近周馥接官厅,它位于周村西侧,坐西朝东,由周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10年,为防白蚁侵蚀,周馥接官厅由周学熙(周馥第四子,近代北方民族工业的创始人,两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重新建造于1924年。聘请上海名师设计、按原有样式复建。

采取仿木建筑以及水泥柱加柱础的建筑工艺。其主体结构的立柱、梁架、屋顶,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斗拱、拱间板、檐椽甚至正脊、斜脊等细部也全为现浇水泥构件。这种水泥柱加传统柱础与西方古典柱式相结合建筑形式极为罕见,为国内现存孤例。

接官厅是周村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被安徽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历经国运兴衰、多次战火和文化运动,几经修复,是周馥故里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经历过两次劫难的古建大宅,主体结构都没有倒塌,暗暗佩服设计者的智慧。

经大门上方门簪,纹样分别为春兰、夏荷、秋菊、冬梅。进门是前厅屏风。屏风四角的“福”、“寿”字样,为周馥七十寿辰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御赐。现在厅内适度恢复原貌,朝门题额、厅堂陈设尽量仿照旧有模式,充分展示历史遗存价值,彰显时代精神风貌。

前厅仿古卷轴、楹联牌匾,高度概括和浓缩了周馥的非凡人生。四周壁上书有周老夫子《负暄闲语》,语意深远,叩人心扉,从字里行间找到了绵延兴旺的秘笈精髓,吸引人们前来探寻解密“六世书香•百年家风”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并从中找寻精神认同……

周氏家族文化资料图片布满了大厅,大厅四周贴满了周馥及其子孙的丰功伟绩。其中最醒目的当属周馥和他的四子周学熙了。周学熙致富不忘家乡,他除了复建周馥接官厅和周氏宗祠外,还为家乡捐建了宏毅学舍、仁寿诊所、大成殿,万善桥等,令人肃然起敬!

后堂摆放周馥老人的画像,面带微笑,温文敦厚,慈祥可亲。周馥(1837-1921)生于安徽建德(今东至县),字玉山、号兰溪,谥悫慎, 谱名宗培,幼年勤于攻读,青年时因战乱外出闯荡。因一笔好字为李鸿章所赏识,为李器重,协助李办理洋务达30余年。

参与筹建北洋海军,协助设立天津机器局、天津电报局、天津武备学堂等事宜。自1881年始,先后任津海关道、直隶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北洋通商大臣、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虽官居一品,但为官清廉,淡泊名利,心怀百姓,赤诚爱国。

周馥是晚清“新政”的重要推手,为挽救民族利益、推动中国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厅内墙角下,碑刻成行,一一摊开。有晚清重臣李鸿章、孙家鼐等社会名流撰文书丹的墓志铭,有的碑石上尘土散落,我也顾不上许多,用手轻轻捋去,渴望还原岁月的风韵。

沿着历史的长河向前追溯,周氏远祖是唐代的中丞周访,唐末,由徽州迁到至德(今东至县)。周氏后裔中有唐末诗人周繇、宋朝武将周泰星等,周氏于此繁衍生息四十余代,耕读传家,诗礼启后。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先后走出了三个进士。

唐末诗人周繇是县志记载的首位进士,玉峰山上,曾经留下周繇和周繁兄弟二人拾级伴读的身影。此后,这座小小的村庄因为“至德二周”而文气华滋。周氏家族历代文人雅士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周馥次子学铭,在周村度过早年读书生涯,后与兄学海中同榜进士。

我总的感觉拥有唐宋遗风的周氏家族,经过近千年历史的风雨积淀与洗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历史遗产。十九世纪中叶,自周馥开始,在晚清以来的百年时间里,周氏家族迅速发展成为声名远扬、文商并举的大家族。其后人在实业、藏书、学术等领域均很有建树。

从周馥接官厅出来,漫步在村巷中,一路走,一路看,随处可见青砖黛瓦的老屋,沿山坡而建,青藤爬上了屋檐,一缕阳光轻轻泼撒下来,或墙角或瓦片,让人读出沧桑的原味。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景、一院,每一处都透着岁月的痕迹。仿佛与历史有了一场邂逅。

村里面原住民百余户三百余人。有清末、民国、解放初期古建筑、民居几十栋,其中现代楼房也有几十栋:村中矗立的周氏宗祠遗存框架,曾经撑举的是民族工业复兴的希冀。“东至周氏家族新建材(洋灰)建筑遗存”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依托20世纪建筑遗存,因地制宜增添了文化墙、家风墙15处,建成村内广场、文化大舞台各1处,具有文化气息的小景点多处。在村民们日常进出的主要路口和院墙上印刷“人能吃苦,自然守分,自然励志向上”“人能笃实、自有辉光”等周氏家训中的名言警句。

阅览村中周氏家风文化墙,“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的家风古训在村中随处可见,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家风致远,虽数经历史沧桑,故物已老,但优良的家风传承却经久流传,辉煌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行走在其中,村内静谧,充满生活,没有那些出名古镇的浮躁、喧闹!有的,只是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痕迹!沿着村巷中的村路爬上山坡,两旁小草呵护,绿绿的苔藓肆意漫延,树影斑驳,背后的纸坑山显得神秘而有灵性。一条新修的柏油路从村后的山坡穿村而过。

村后的纸坑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潺潺流水,水质甘甜清透,是自然的山泉,是可以喝的。这里有山有路又有水,既有野趣横生的山涧鸟鸣、白鹭栖戏。有山有溪又有井,潺潺山泉,含蕴着万斛珠玉,如氤氲的书香文脉,汩汩涌动,挹之不绝,令看过的人都心生喜爱。

一路走来,周村历史记录了周氏祖上对后人的寄语及周氏格言,周氏家族除了上辈为下辈作出垂范外,良好的家风破“富不过三代”魔咒、开“荣封五代”先河,缔造出“六世书香、百年家风”,引起全社会关注重视,被推为全国治家典范。

走进周村,仿佛与历史有了一场邂逅。那古老的村落与沉甸甸的文化底蕴,在这座村中交织、融合,成为永恒的风景。揭开周氏家族的历史面纱,六世书香百年家风的故事源远流长。一步一景,走过周村的美好瞬间,一起走向周村的光辉未来。

(图片来自网络)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