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周馥故里,品味人生况味

章中林|发布时间:2024/12/3 16:10:16|栏目:家族研究 |浏览次数: 394

冬寒时节,难得有一个晴朗的天气。早上,友人说,去不去周馥故里。去周馥故里?好啊!周馥故里虽近在咫尺,但始终不得一见,是个遗憾。今天,有机会,我怎能错过?

天上,阳光朗照着,骑车走在路上暖洋洋的。水瘦山寒的时节,并不缺少色彩。苍青的寒树,枯黄的草色,碧绿的油菜,银亮的小河……就这样静静地走着,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友人突然说,到了,到了。这么快?你看那黄连木,过去就是。一棵黄连木倚在蜿蜒的小道上,枝繁叶茂,冠盖如云,远远地看去,就像一束突然炸开的烟花。走到近前,树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飒飒有声,好像一位忠厚的长者在道旁欢迎着我们。

我们的第一站是接官厅。这是周村保留下来的最大的建筑物。周馥一度回乡丁忧三年,达官贵人纷至沓来。1910年,为了接待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他就在家乡兴建了接官厅。接官厅原来设有会客厅、客房、餐厅、厨房,但是到今天就只剩下这间有些残破的会客厅了。

      青砖黛瓦,青藤爬上了屋檐,沧桑里带着一种新生的绿意。墙上,有些依稀的文字,但大多漫漶不识了。“吱呀呀”一声推开接官厅的大门。大厅正中的墙上贴着周馥老人的画像,面带微笑,温文敦厚,宛如住在隔壁的邻居那么亲切可亲,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他曾经的风霜和辉煌。大厅的周围贴着周馥及其子孙的功业伟绩。其中最醒目的当属周馥和其子周学熙了。周馥官居一品,为官清廉,做事认真,淡泊名利,心怀百姓,赤诚爱国。周学熙致富不忘家乡,在家乡做了许多慈善事业:捐办了建德医院、弘毅学舍,创办了济趸船公司、第六模范工厂,重修了大成殿,捐建了万善桥……一个个点数来,让人肃然起敬!墙角下,是成行的碑刻。有晚清重臣李鸿章、孙家鼐等社会名流撰文书丹的刻石和墓志铭。石碑上,散落着一层尘土。我顾不上许多,用手轻轻拂去,渴望从中阅读出历史的奥秘。

在厅里走动的时候,忽然发现廊柱不像是木头的。友人笑说,你到现在才发现啊。这可是近代第一座水泥仿木建筑。它的主框架,包括柱、梁、脊、顶都是用水泥整体浇铸而成。一百多年了,到现在还没有一点破损,我们不得不佩服它工艺的精湛,建筑的精巧。

临出门的时候,友人说,你应该把周氏家训《负暄闲语》记下来,回去好好研究研究。是啊,我们经常说“富不过三代”,周家却完全打破了这个宿命,人才辈出,长盛不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但是,在随后的游览中,我想我已经得到了答案。周馥在他75岁高龄还着手写作《负暄闲语》,他是想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并传承下去。临死前两个月,他还亲手抄录《孔子家语》并做寄语,可见他确实是把对子孙的呵护和期盼融入其中了。

有人说:生活如海,家风如舟,乘舟泛海,方知海之广阔;生活如山,家风如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远。正是因为周馥始终以《负暄闲语》作为教育后代的重要内容,才有了周学熙的兴学济族的慷慨,才有了中国“集邮大王”周今觉,才有了第四代、第五代中周一良、周煦良等知名专家学者。

游完接官厅,我们又到周氏祠堂、老井和享厅转了转。随处可见散落的碑刻、石片,它们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过去的岁月。

“想说却还没说的/还很多/攒着是因为想写歌/让人轻轻地唱着/淡淡地记着/就算终于忘记了/也值了……”离开周村的时候,耳边忽然响起了这首老歌。轻轻地一回首,眼前却只有那棵黄连木,遮天蔽日的,它似乎比来时更青葱,更翠绿。

 

作者简介:章中林,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思维与智慧》杂志签约作者。2011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在报刊杂志发稿近两百万文字,出版了《青春里 我们用梦想雕刻时光》和《给我水,我就开花》两本个人专辑。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