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交流天地 > 温暖的“伫望亭”

温暖的“伫望亭”

周胜良|发布时间:2025/4/18 10:10:20|栏目:交流天地 |浏览次数: 359

2020年,东至周村周馥故里开展省级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兴建了许多村民娱乐休闲设施,还有那充满文化韵味的亭廊、家风文化墙等。这些举措宛如妙笔,将青砖黛瓦的老屋与仿古亭廊融为一体,美化了周馥故里的村居环境,乡村的生活质感大为提升。

千年的村庄,有一条通往外界的依山小道,美丽乡村建设时,就在这条小道之上,建起了一座木质仿古亭。

百年前,耄耋之年的周馥回到故乡,当他踏上这条小道,从山脚转弯过来的那一刻,熟悉的老屋院落映入眼帘。此情此景,触动了他的情思,让他不禁想起了儿时的情景,想起了逝去的母亲,于是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忆少年事》:“六年负笈远从师,三节还乡半月期。常忆慈亲含泪别,门前伫望转山时。” “负笈”描绘的是背着书箱求学的艰辛,“远从师”讲述着自己13至18岁在离家70里远的袁家山苦读六年的岁月。“三节”即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末句中的“山”,作者曾解释说“村外有汪家山,余过山路转,我母望不见始回”。

整首诗先回忆年少时的求学经历,接着刻画了上学路上母子分别的感人场面。一个“伫望”,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母亲那颗牵挂游子的心。老屋与山路拐弯处,不过三四百米的距离,可每次离别时的伫望,这短短的三四百米,送别的母亲心中在想些什么?离别的孩童又在想些什么?全诗用细腻的笔触诉说着真情,令人感动至深。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离别和伫望的时刻。无论是为人父母送孩子走进校园,还是在外工作的游子,节假日回乡与父母团聚后别离,都会真切地感受到“伫望”这一场景中蕴含的深情。诗中的人物不在了,但这种“伫望”的场景从未消逝,它一直伴随着我们的人生路。

这座新建的亭子,恰好位于村口,就在原来的小道上。当你站在亭中回望,便能看到周馥的老家;而朝前望去,便是山路拐弯处。于是,我们怀着美好的期许,给这座亭子取了一个温暖的名字——“伫望亭”。这个名字,为这座亭子赋予了深意,饱含着家乡父老对周村外出求学的孩童以及在外打拼的游子的殷切希望,希望他们能够学有所成、事业腾达,将来能够惠及桑梓,回馈家乡的父老乡亲。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亭子,就如同那温暖的名字,承载着周氏家风文化中那份浓浓的亲情与期盼,让每一个来到周馥故里的游客,都能留下深刻而美好的感受,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爱与牵挂。

百年后的今天,这座亭子将诗意化为了行动。“伫望亭”已成为周村家风教育的实践课堂。乡村及相关部门、学校不定期在此举办“学子返乡” “家风故事会”等活动,将诗中的母子深情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以周氏家风文化为核心开发的家风研学路线,每年吸引数万游客来访,为地方的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