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庆迎江寺有一块捐资碑上面刻:中华民国七年戊午,前财政总长秋浦周学熙遵先母吴太夫人遗命,捐资重修。并承安徽督军暨绅商学各界合力捐助,共成盛举 谨志。民国七年(1918年)周学熙回到家乡遵照吴太夫人遗命,到安庆察看迎江寺和振风塔的现状,积极动员地方官员及绅商捐助,开始了迎江寺20世纪的第一次大修。修复材料均由周学熙安排启新洋灰公司供给和运输,仅修塔所用的脚手架,有两三里长,至今安庆城老百姓津津乐道。周学熙保护历史文物的善举,与吴太夫人日常教导是密不可分,为周家百年家风形成打下牢不可破的屏障。
周馥,(1837-1921),字玉山,安徽建德县(今东至县)人,先后任津海关道、直隶按察使、山东巡抚、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两广总督。追随李鸿章三十余年的晚清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和实际操盘人之一,在北洋海军、武备学堂、天津电报局及开平煤矿创办过程中均有作为,有功于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与安徽公学教育。
据张治安先生《东至周氏家族》记载:周馥原配夫人吴太夫人,1835年(道光十五年)生于建德县尧渡街,19岁出嫁周馥,时周家虽然家境不能与前相比,夫训蒙袁家山,自己操持家务,协助管理田园,与公公、婆婆、老公公、老婆婆三世同堂,家庭和睦,是典型的殷实农家。
咸丰年间,太平军起,由江西彭泽入境,北上攻打安徽省城安庆。全家人避乱彭泽九都山中,饥食不继,颠波不停,艰辛倍尝。夫馥想出走到外地以求安稳之所,每言及此事,其父母祖父母痛哭不已说:“与其走出山外纷散而死,不如全家死在一起。”馥闻言心痛如绞。一日,与夫人密谋出走之事,夫人促其快行。但怎样向老人交代,又思案几日,吴氏对夫说:“事已至此,别无它法,然不可现告,又不可不告。你可以留下书信,走后我再告知上人加倍安慰。”周馥出门时,吴氏携长子学海次子学铭,送夫山外半里,泣泪沾襟步步不舍,反复相告:“真有幸,生当再相见;若无福,死亦地下相聚”。丈夫出走后,吴氏抚养二子,乱时四处避躲,稍定时回纸坑山种菜度日,间拾遗穗自给,负薪汲水,以求老人欢心,不敢以家事艰苦使老人知。公公、老婆婆先后在彭泽病殁,奔波求助就地料理丧事,全靠她承担。同治二年(1863)兵乱再起,吴氏得丈夫遣人传信,扶老携幼求避于安庆亲戚家中,途中或连天阴雨,夜困泥泞中,扶老携幼,伏人屋檐下度夜;或水阻路断,乡兵将至,忽得人小舟以援;或粮绝资尽,束手无策时,又有同行友邻救济难关,尝尽人间艰辛,还常为夫祈祷平安。次年战乱平息,才返建德故土。
1864年,周馥任职江苏,吴氏被接住金陵。之后数十年中,夫宦游南北,吴氏皆随之任所,每当夫暇夜深静坐,总常常谈及往事,不忘戚族邻里相助之情。夫任直隶按察使时,棘手诉讼多,吴氏常劝夫审慎怜恤。夫几次请辞,吴氏就料检行装,毫无留恋之意,不以富贵为荣。
吴氏虽是总督夫人,但从不问不管家中收支之事,自己终身布衣素食,勤俭操作,喜读楞严经、金刚经,管家平时分发给她的衣饰之银都被节省下来,用银一万两存典生息,专赡本族及亲成中孤寡极贫者。后因典闭,存本半亏,复助银4000,在芜湖万顷圩购田1000亩为义庄,名为“乐济会”,赈济桑梓灾民。此举感动了皖抚,奏准当朝为她在建德乡里建牌坊一座,以彰其德。吴氏七十寿辰时,夫擢升两江总督,子孙满堂全家准备为她调剧团演戏祝寿,而吴氏坚持不允,并说“持家贵勤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吾不以此开汝汰侈之渐”,后将祝寿之银“费移助赈”。
吴氏教育子女甚严,从小就培养他们要勤俭,善理财,怜孤寡、助乡邻,若浪费钱财,攀高比阔,就严加斥责。子女们谨记母训,不敢放肆。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1月20日,吴氏病逝于扬州寓所。家人检点她的遗物时,凡世所尚珠玉珍奇之品,一件也没有,就是簪、珥之饰,也只抵普通人家。夫感其性慈贤考,布衣素食,勤俭育后,在吴氏六十生辰时曾赋诗一首:
结缡又到白头辰,回首牛衣百苦辛;
乱后有谁同福命,老来依旧爱清贫。
儿孙幸助含饴乐,里党难忘待爨人;
笑尔此生原不负,惭予无补尚风尘。
吴氏去世后,周馥还为她写下了《室吴夫人传》。
她的义举和善德对后人影响很大,周学熙、周志俊等也因此在家乡做了许多公益事业,使乡人受益至今。
周学熙在《自叙年谱》记载,光绪十六年(1890)六月,周学熙赴保定省亲,屡承吾母训诲。盖吾母性极慈祥,生平见贫苦人,施济如恐不及。尝命熙曰:“家乡山多田少,生计艰难,汝异日有力,必多办善举。”熙谨志之不敢忘,后来所办各项,皆遵此时吾母之教训也。
正是吴太夫人公益善行影响着周氏家族,一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尧舜大地,似春风如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