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交流天地 > 寻觅周氏印迹有感

寻觅周氏印迹有感

丁德芬|发布时间:2014/11/20 16:07:24|栏目:交流天地 |浏览次数: 2273

人的大脑有着超大的容量,可以积淀太多的记忆,然而,对于未曾触摸的印迹,一般都是不会过于关注,甚至不曾有一处安放它的角落。就如同我当初未曾关注过周氏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家族一般,孤陋寡闻了很久。我想这也是诸多因无知于周氏这个民族传奇家族的本乡人,深感无知而愧疚的。


说起洋务运动,国人大都知晓。这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虽以失败告终,但这其中“自强、求富”的精神却一直传承。历史终究是历史,随时光一去不复返,然而这场轰轰烈烈运动的幕后操盘手周馥以及他的族人的辉煌又有几人知晓?


由于丈夫一家身居老街,对于东至的一些古老印象都是有记忆的,我最初对于周氏家族的印象皆源于他的口述。尧渡河的绵延孕育了纯朴的东至人民,那方尧渡河旁的甬道虽是残垣断壁,在夕阳的映衬下,却依然坚挺,倚靠在新建的那座桥边,随河水生长,经百年却未曾倒塌,这便是我最早结识的周氏杰作。可是,周氏族人留给家乡的却不只是各个河畔的一处处甬道,更有那座连接着山里山外亲情的“万善桥”,这座坐落在花园乡境内的老桥,不仅诠释着当年周氏族人关于“洋灰”的运用,更是将那份远走他乡却未曾忘却的亲情延绵到了今日。二十一世纪,这座老桥的附近建起的一座新桥,还是以“万善桥”命名。老桥封闭、新桥通行,不仅是为了将现在的岁月里承载的交通压力转移,故乡人更是期待把对于带着周氏族人曾经为家乡的贡献保存在深深的记忆中,不忍抹去!


这便是关于桥,关于那个百年前“隔山容易隔水难”的岁月里,周氏族人对家乡最大的贡献。然而这个显赫的家族,留给家乡人的远不止一座桥、几处甬道而已。现在的国人口中还一遍一遍的高喊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殊不知,百年前的东至却已然有了“宏毅学舍”。这便是周氏族人对于家乡又一贡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唤醒,更是东至人百年前甚至绵亘至今的辉煌。不仅如此,那屹立于齐鲁大地的高等学府“山东大学”便是周氏族人无论身处何地却潜心教育的结果,这一所所学堂的创办,就如同当年的鲁迅毅然弃医从文,那种从骨子里的倔強与坚韧。知识方可使得中华民族崛起,这该也是周学熙继承了父亲当年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精神吧。


曾经的辉煌也会有黯淡,历史的变迁是必经,它有对也有错,后人无需再去评价几何?这段灰暗时光给一心为家乡造福的周氏族人带来过悲痛与伤心,已然无法回望。然而岁月却是人间一剂神奇的良药,把所有的痛苦淘洗,放眼当下,才可展望未来。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水利建设的重视,全国各地的水库山塘都得以兴建。靠近先人周馥墓地的那座水库的开挖那日,正巧丈夫在场,从小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他,对于周馥还是得知一二的,于是当挖掘机淘出掩埋堤坝几十余载的墓碑时,丈夫自是向领导汇报,果断停工,等待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前来。这八块记录着周馥生平的墓碑虽有残缺,却也得以重建天日,这是必然,也该是周氏族人曾经馈赠乡人该有的回报。


13年的秋,其实与往年没有太多不同。一直活在周氏族人遥远的传说中,却是未能真正谋面,心中总是有些期待。要说这人世间的事情还是该论个缘分的不是?你真心期盼的,总会在不经意中遇到,且恰到好处。当身处异地、各有造诣的周氏后人在多年后的首次回乡之日,我却有幸在尧城迎宾馆偶遇了。这方同样倾注着一颗热爱家乡的“祁乡园茶座”给了我礼遇周氏后人周启晋一行的机会。稍事落座后的闲谈,简洁的装束、朴实的话语,无不透出他们对故乡深深的眷念。那一句“仅靠祁红和生态旅游就可以打造最美东至”的话语,让人回味无穷。几天的回乡之旅,他们先后去到梅城纸坑山、秧畈唐山寺、周馥墓、明王禅寺、吴太夫人墓等地,这埋葬并传承着周氏先人的每一处,都是他们此行渴望亲临的地方,只是时间仓促,来去皆匆匆。如此年长,却心系故乡,此心可见、此情可鉴。我为我能有这次偶遇感到欣慰。


14年的秋,东至这座皖西南的县城必将再度斑斓。有了13年周氏族人的回乡之旅,“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的活动开展的更是如火如荼。10月12日的梅城纸坑山绝然不同于往昔,一路彩旗飘扬的指引便到了周氏接官厅,一场纪念周馥先贤故去93年纪念会在这里举行。现存的接官厅就是由周馥第四爱子周学熙按原有样式以钢筋水泥仿木复建,是中国最早的钢筋水泥仿木建筑。这一日,来自各地的周氏文化爱好者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就周氏文化渊源及保护开发畅所欲言。活动现场还延续了周氏族人的爱乡之精神,举办了义诊及诗歌背诵等活动,将周氏族人的这份浓浓的思乡情传播。纪念仪式结束后,我有幸与几位文友一同前去踏寻关于周氏族人的印迹,脚步匆匆,一路有着身在县域的周氏后人的陪伴,省去的不只是舟车劳顿,还听得一番细致的讲解,那百余年前的一切一切,虽已沉睡却亟待着再度被族人们唤醒,那份积淀深厚的家风即将吹拂东至这片土地,再过一冬,必将春意盎然。


这一路走来,我寻觅周氏印迹还太少,然而因有了置身其中,收获却是与日俱增。想我可爱的家乡、想我家乡的这方水土、还有这方水土孕育的传奇家族,感谢这贴近心灵的山水和人,如同我的至亲给予我关爱与启迪,并终身受用!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