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为兴办家乡教育,93年前创办宏毅学舍,为家乡培养人才。周学熙1910年在梅城南门计家购得土地10余亩,创建敬慈善堂;1921年在梅城敬慈善堂内开办宏毅学舍。敬慈善堂设堂长和堂董各一人,总理周家所设置的教育、医疗等慈善事业,周学熙自任堂长。“宏毅”取《论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意。朱熹释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其任而致其远”。周学熙母亲吴太夫人临终前仍念及家乡,对其后人说:“吾邑地瘠民贫,兵燹之后,生计愈绌,欲图补救,端在教养,此吾之志也。若异日得有寸进,当力谋所以继述之”。据《敬慈善堂记》记载,“太夫人生平慈祥恺恻,终岁刻苦,惟以拯济贫困为事,尝节衣缩食,积数万千金,置田千余亩,名为乐济会,以惆恤孤贫”。周学熙自撰墓志铭载:“六十岁后,一切卸去不问,惟继述悫慎公及吴太夫人志事,多为敬宗、收族、衿恤孤寒之举,心有余而力不足兢兢以不能垂久为虑”。至1925年,周学熙辞卸所有职务,专门从事一些捐资办学、植树造林和赈济灾荒的善事。创办宏毅学舍以培养人才只为其一。
周学熙创办宏毅学舍以“国学为根本,辅以英文、数学、及新知识之切于实用者,以期养成任重致远之人才”为宗旨。体现出周学熙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学思想。学舍有教职员工30余人。学舍设有三个班级:一为普通预科班,学制为三年,有学生70人至80人,相当于普通高中。二为补习班,学制为两年,有学生40余人,两个班除传授经学外,“并采名家所译西文格致及科学理化之论”,还传授数理化、动植物等科目。三为英文专修班,学制五年,相当大学英语专科,每天五节一为课、一节国文课,英语除讲英语文法,还开设英文地理和历史课,教师上课全用英语。成绩优秀者可保送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学舍实行免费教育,对本县学生学杂费、伙食费等一概不收。学舍一般不收外籍学生,有举荐的学生除外,外籍学生酌情收费,不补贴伙食费。为激励学生更好学习,学舍设有奖学金,奖学金分总分等次奖和单项成绩奖。每次考试分甲、乙、丙三等奖学金奖励大洋10元、5元、3元。单项成绩奖分设文学奖、书法奖、操行奖,评定办法是月月考核,累计总分,期终张榜揭晓,各项前五名获奖学金大洋5元、4元、3元、2元、1元。学舍规定:学生考试分数凡85分以上者为甲等,75分至84分9厘为乙等,65分至74分9厘为丙等,60分至64分9厘为丁等,不及60分为不及格。学舍还附设图书馆、宏济书药店,并在城乡开办义学五处,其中一处在周馥墓所在地云雾坑山脚下,石城下湾(下汪)的汪文华曾任教于此义学,汪文华是周馥在元甲山学馆读书时王介和先生孙女王荷花的儿子。从学舍监督彭怡给汪文华的信函中可以看出:学舍对义学负有监管职责,每学期学舍都派教师到义学检查教学情况,每学期都要进行月考、季考、年考,季考、年考时义学的甲等学生至少都有一、二人,以资激励。
宏毅学舍后因国内战争,政权更迭,1927年北伐战争时,军阀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卢香亭残部由江西败溃而下,途经秋浦时大肆烧掠,师生全部逃避,学舍无奈停办。宏毅学舍毕业人数:本科生14名,预科生41名,义学学生102名。1938年,原东流县大渡口镇省立工业专门学校被日军骚扰侵占,部分师生汇集在原至德县梅城宏毅学舍成立省立第四临时中学,3月开学。校长桂丹华,教务主任叶子镜,高中部主任慈浩然(兼英语教员),初中部主任朱伯健(兼地理教员),师范部主任桂惜秋(张恨水的妹夫、兼语文教员)。主要教员有欧阳良助(欧阳惠林胞兄,后到湖南湘西曾任朱镕基总理的数学老师,曾任贵中校长、贵池县副县长等职)、徐景斋、张国龙、欧阳纯等。全校有高中三个班,初中三个班,师范专业三个班,有学生近四百名。四临中在至德宏毅学舍坚持教学半年,1938年7月,日军向至德逼近,学校被迫转移,经屯溪乘船至浙江金华,改乘火车到达湖南长沙,后迁往湖南洪江。
1938年7月,周学熙避难津沽,闻至德旧宏毅学舍屋毁书焚,坦亭树伐,季青(世系:周馥弟周馨—学湛—明松)侄率眷入深山,禹良(世系:周馨—学湛—明干—禹良)孙逃徽州感赋。
乱离时世故乡思,一纸音书百种悲。
大厦竟辜寒士庇,遗经奈失远孙期。
心援骨肉金难寄,梦绕松楸木已衰。
堪叹老身耐漂泊,琴囊剑匣尚相随。
宏毅学舍停办后,周学熙常常为此“殷忧不怿”。抗战胜利后,1946年秋,周学熙次子周志俊回乡与徐有樵等在宏毅学舍旧址开办“至德县周氏敬慈小学”,管理事务由校董事会主持。首届常董有许世英、颜惠庆、周志俊等,董事会聘请徐景斋任校长,徐孝钧、张发家、周明湘、甘立仁和江青云等为教员。一切费用由周家按时从上海、青岛等地周氏工厂资金中提取汇给。1958年改为公办梅城小学。
宏毅学舍聘请的教师不乏大家和名家,主要有姚永朴(1861-1939)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桐城人,是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师。方槃君(1865-1939),名守敦,字常季,桐城人,清末进士,民初名儒,诗人、书法家、教育家、画家。陈慎登(1875-1939),名朝爵,字慎登,湖南长沙人,前清秀才,著名学者、古文学家。疏达(1893-1974),桐城人, 1913年毕业于安徽公学普通科。
宏毅学舍毕业人数55名,其中本科生14名,预科生41名。可惜现可考者有限,介绍本籍两人:刘进贤(1897—1933),革命烈士,龙泉镇黄荆港村人,曾任江西省委组织部长,1933年,在赣东北转战中不幸牺牲。谢宗安(1907-1997),马田人,字钟厂,晚年自号三石道人,磊翁,著名书法家。客籍一人为李诚(1906—1977),原名泽宗,字敬夫,贵池县人(现石台县占大镇南源村人)。民国13年经清末举人王朝忠举荐,受业于秋浦周氏宏毅学舍。后在省文史馆工作期间,李诚与李克强的父亲李奉三是文化圈内好友,两家同住省文史馆大院,“文化大革命”期间,停课闹革命的日子里,李克强成为李诚的关门弟子。1997年5月15日,在李诚先生去世20年后,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在《安徽日报》上发表《追忆李诚先生》一文,回忆“李先生用平和的语调,时断时续地向我讲中国的国学,讲治学的方法,讲古今逸事……这种每天近一小时的讲解,谈论夹杂着议论,持续了近五年之久,几乎穿越过我的少年时代”。深切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仰缅怀之情。称李诚先生“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一位通晓国故的专家”。有幸征集到李诚在宏毅学舍毕业证书的复印件,毕业证书字体竖排,从右至左为:毕业证书。学生李诚系安徽省贵池县人,现年二十岁,在本舍预科肄业,期满考试及格,给此为证。主讲:姚永朴。周氏宏毅学舍堂长:周学熙。监督:彭怡。中华民国十五年一月。
千金难买回头看,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不忘记过去,更多的是从过往旧事中寻找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