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1837—1921),谱名宗培,字玉山,号兰溪。生于建德(今属东至县)梅城纸坑山周村,少时随祖父周乐鸣读书习字,农忙时田间充当帮手,农闲时入私塾读书,7岁时已经能够粗通经典,8岁正式进私塾。13岁时步行70里到袁家山学馆读书,16岁时家里为他捐了一个监生(秀才),并到袁家山学馆训蒙(教初级学生)。17岁时娶尧渡街吴氏为妻,同年周馥在应童子试时,适逢太平军攻打安徽,第二场考试刚开始,童子试本来要考五场,就哄传太平军攻克省城安庆,考试自然中断。咸丰四年(1854年),18岁时因战乱离开袁家山学馆。咸丰六年始避难彭泽九都山中,后又避于安庆江上。咸丰十年,暗自告别双亲,别妻离子,外出寻找生路,走彭泽、东流沿江数百里,历经艰辛。咸丰辛酉年(1861年)至安庆始入曾国藩幕中,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召致淮肥将士协淮军,随李鸿章三十余年,办理洋务、治理水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四川布政使,1900年任直隶布政使、按察使、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任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1904年升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1906年任闽浙总督未到任,补两广总督。1907年周馥以年老多病为由,奏请回籍就医,并定居芜湖。宣统三年(1911年)居青岛德国租界,民国3年(1914年)移居天津至1921年病逝。“清帝”谥曰“慤慎”,遗有《周慤慎公全集》。
元甲山村落在东至县泥溪镇元潘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东临222省道,西有通往江西的唐代古徽道,与江西省彭泽县浩山乡毗邻。村落流水绕村,四面环山,东曰牛形山、下马山,南曰虎形山,西曰新岭,北曰梅山(又叫梅岭、明山)。古有八大景观:玉兰迎春、曲水环流、明山烟雨、双峰晚秀、新岭松涛、龟鲤争流、古杏似桅、虎啸群山。2012年元甲山被确定为美好乡村建设点和安徽省传统保护村落。唐朝时,袁家山的袁氏家族是名门望族,或因战乱而外迁,当地人说袁家山的袁氏与村落的南面虎形山因“袁(猿)”与“虎”相克而衰落,不免有附会之说。袁氏之后,袁家山人烟稀少,渐成白茅州。袁家山自太平军战事之后,深受战乱之苦,为求有新的开端,袁家山改名元甲山(取一元复始,甲为天干首之意)。元甲山村落以王姓为主,“王氏,天子之裔也”,王氏始祖为周灵王太子晋,因太子晋直谏被废,其子宗敬被赐姓王。唐尚书王璧,字大献,太子晋48世孙,东晋名相王导20世孙,唐肃宗宰相王玙之孙。王壁为新安琅琊王氏始祖,迨十五世王芝盛保障江西,屡立战功,明永乐中,奉命由建康(南京)句容屯田江南,择居袁家山,度田相宅,布置周详,贻谋尽善,开基创业,积德累仁,其子宁五,始守此土,世泽流长。
周馥13岁步行70里到元甲山学馆受业儒生王介和,周馥的先生王介和(1804—1859),邑庠生,谱名才麟,学名应兆,号继英,谱载:诗酒以外,潇洒田园,门徒授受,理学渊源,利刃割股,为母祈年,孝心纯笃,当代称贤。周馥赞许先生平生好学,乐善重友,谊奖后进,孝悌传家,诗书训后,博文约礼。后先生看他聪明、诚实,深爱其才,极为欣赏,减收其束脩(学费),还特许他住在学馆内。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海军,成立海防支应局,责成周馥一人驻局办理。是年周馥40岁生日时,仕途渐有起色,忆起元甲山学馆学习情景,想到先生离世十余年,未曾墓前拜祭,赋诗感怀王介和先生。诗曰:“头角髫年许出俦,河汾问字六年秋。每逢暮雨常留饭,为念家贫自减脩。鸡酒何时重酹墓,龙泉无分觅封侯。侯芭尚抱冰心在,清白无贻长者羞”。
周馥因战乱离家出走后,奔走流离,几无生理,后从戎幕,转入仕途,艰苦备尝,至1861年被破格提升为李鸿章幕府“总文案”,劳心于公牍。常年在外,极少回乡。光绪四年(1878年)6月周馥母亲病逝,周馥1878年至1881年在籍守制。期间与元甲山学馆学兄王作书(1826—1899,学名庸,谱名德林,号梦良。光绪丙子(1876年 )科呈荐不理问加二级侯用,蒙江西部院沈以援补把总,奏准选用。)来往较多 ,少以文章相契,谊若弟昆,服忧家居,彼此往来,音书相继,其轻财重义,品学兼优,成邑中之真君。光绪十八年(1892年),周馥受学兄王作书的邀请为王氏宗谱撰写谱序。周馥在给《王氏宗谱》写的序中,有对袁家山的记述:袁山后有明山,岭岭起伏嵯峨,前有玉虎金龟,拱朝显亮,右侧双峰挺秀,左侧高阁增光,白果虬松翠阴相接,青山绿水,吉相同呈,宜其代友贤人,族多君子。谱序记述,王氏家族懿行留芳于百世,是诚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长。周馥自言虽投笔从戎,官至头品,从未有非分之念,全赖介和先生教训之功。近闻贵乘将修,方知非巨笔鸿文不足继前序诸名贤之后。周馥为王作书题有匾曰:“德立庆彰”。
光绪十四年(1888年),周馥52岁时由天津海关道升直隶臬司,奉旨准假一月,回籍省墓。作《赴周家山祭扫途中作九首》,其中一首写到元甲山。“六年负笈受心知,鸾凤曾将远大期。四十余年重问路,门生已到白头时。” 附记余年十三始就外傅元甲山王介和先生。
宣统三年(1911年),周馥75岁时作《感怀平生师友三十五律》,曾国藩、李鸿章、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光绪帝父)位列前三,元甲山王介和先生位列第八,可见先生在周馥心中的位置,也可见先生对周馥的影响颇为深远,作《王介和先生》感激先生的教育之功和对先生之恩未报的伤感。诗曰:“眼底龙猪一见分,提携望我到青云。廿年兵火悲生死,几辈风霜守典坟。韩信千金酬漂母,魏征十策出河汾。白头报答知无日,泪洒袁山对夕曛”。
民国6年(1917年),周馥81岁时回籍祀祖,并重新选择自己的墓地于石城云雾坑。同时到元甲山访旧和拜祭先生墓,写下《过袁家山》:“兵燹伤残后,如今六十年。旧交无一在,逸事有谁传。废苑犹生棘,高门或断烟。归来丁令鹤,相对独凄然” 。民国6年冬扶病祀祖,特来拜先生之墓,不胜感怆,作《拜王介和先生墓》:“地水火风灾劫过,山邱华屋尚依然。伤心六十余年后,白发门生拜墓前。”周馥忆起自己离开学馆后,迄数年,先生病故,因乱奔走四方,从未有非分之念,皆先生教导之方,今衰墓归田,感念时事,深以师恩未报、师德未酬为憾,悠然苍天,此恨何极。一位81岁的老者,不忘60多年前的师恩,朔风凛冽之际,白发门生拜祭于先生墓前其情其景让人感触良多,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周馥同时为先生写有《王介和墓志铭》,时因先生孙乐祺[介和先生侧室童氏生子德聃(出继介和先生弟商为嗣共子分孙,转继乐祺入承)之子]、永祺[介和先生元配叶氏生子德旆(1845—1894,附贡生,学名凤翔,字来仪,号丹山,出继介和先生弟周名下为嗣)之子]疑原圹土冈浅露,将迁先生窀穸于之祖墓域旁,乞铭数语,周馥谊不敢辞,为之铭曰:“介如山不可拔兮,和似春风万物畅以豁兮,呜呼斯人国之桢干乃不显以达兮”。为减少师德未酬之憾,是年(1917年),周馥将先生长子德旆之子永祺(1893年生,乳名毛狗,谱名优生,)一家带至天津,永祺历任津浦铁路管理局警务科科员;永祺之子时兑(1909年生,乳名自西,字绍基)南开大学毕业,任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公司创办于1906年, 是周学熙首次创办的民营性质股份有限公司,周始任总办,厂址为收回的唐山细棉土厂旧址,事务所设天津,产品注册商标为“龙马负太极图”,畅销后被用户简称为“马牌”洋灰)会计、主任等职。谱载于民国初年迁居天津,周馥于民国3年(1914年)从青岛移居天津,民国初年应为民国6年(1917年)。
民国9年(1920年 ),周馥84岁作《忆少年事效白香山体十一首》,其中一首忆起元甲山从王介和师授业事。诗曰:“一日两餐行四里,终年只觉菜根香。心清体健能勤苦,天补聪明亦有缘”。在元甲山的六年学习和生活经历对周馥的一生都产生深远影响,青少年时期的周馥在学识、品格、情操诸方面获益匪浅。
周学熙、周学渊、周学煇在周馥的行状中写到:“(周馥)稍长从本邑王介和先生,游不数年,学乃大进”。周馥在随李鸿章办理洋务数十年中,尽力做好本职事务,不逐名利,正如周馥自述:“非敢恋荣利,知足保忠厚”。据清《国史本传》载:“(周馥)为人清约寡欲,义所当为,屡斥万金不顾,自少以至笃老,未尝废学”。咸丰五年(1855年),周馥在家开办学馆见村童聪俊而家贫者不受脩金,颇有介和先生之遗风。元甲山进村口的一座山原名下霸山,周馥后来每次到元甲山祭拜王介和先生,在下霸山下下马,走到先生墓前,由此下霸山改名下马山。
周馥离开元甲山学馆的原因说法不一,主流说法是咸丰四年(1854年),周馥在元甲山被征团丁困于王氏宗祠,王氏族人王锡爵爱惜周馥的才华,谎对征丁的人说,太平军已打到陈镇,快到元甲山了,乘机放走周馥,周馥从元甲山西边的新岭古徽道逃至江西彭泽。这与周馥后来的记述相吻合。周馥在《王介和墓志铭》中记:“余年十三从先生授读,初见即以大器许之,至十八岁遭战乱离馆”。与王锡爵的后人述叙也是一致的,王锡爵之孙王耇祺(1874—1932)于民国初年到天津找过周馥,周馥吩咐周学熙为王耇祺谋份差役,后王耇祺因思乡心切,数月后回到元甲山,周馥助其资金兴办家业。据其后人王公林、黄锡昌述说,至“文革”前,周家对他们的资助从未中断。
当地人说周馥初到元甲山书馆读书时,其母叶氏到元甲山陪读,周馥84岁作《忆少年事效白香山体十一首》其一:“六年负笈远从师,三节还乡半月期。常忆慈亲含泪别,门前伫望转山时”。附记村外有汪家山,余过山路转,我母望不见始回。从诗中来看,周馥母亲陪读不足为信,偶尔来此则有可能。
民国35年(1946年),元甲山王氏续修宗谱,族人公推王伯宣(周馥学兄王作书之孙、许世英女婿,王伯宣娶许长女许良士为妻;其父王康成与许世英在元甲山学馆同窗,同年考取秀才,约定成儿女亲家)总其成并主修,周馥四子周学熙受元甲山王伯宣等族人盛邀,为《王氏宗谱》题字曰:“光昭百世”。
周馥家住城郊,为何求学偏远乡里,盖因元甲山乡风淳朴、重文重教,文运亨通,教化昌盛。学馆门对笔架山,增其文风;后有文昌阁,补其灵气。据现存乾隆乙亥年(1779年)冬合修文昌阁秀峰碑记:元甲山山水秀灵,东南隅小山先世建亭其上,并建有秀峰塔,培补文枢,更增秀气,又于下关弹宫之左为文昌阁。修建秀峰塔和文昌阁,以励志修身,笃懿士风,振兴文教,弘扬德化,可见元甲山文风之盛由来已久。周馥为一品监生步天下的官员,终生留念元甲山学馆的求学时光,怀念元甲山介和先生的师生情谊。周馥尊师重义、知恩图报,由此可见一斑,是家风的传承,也是对子孙的期许。纵观周氏家族,历经百余年,仍族盛支繁。人们常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书香门第绵延流长;在历史长河中,权利、金钱皆为过往云烟,唯有文化、德行、精神的传承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