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山南麓拾级而上,再翻越山巅,即是梅山宝树坞的摩崖石刻“聚宝”和《聚宝石记》,这给近代梅山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聚宝”石刻上下高2.18米,左右宽2.11米, 竖排阴刻:“民国四年三月”六小字居右,“聚宝”两大字居中,“汉南鲁宝书题”六小字落款居左。
《聚宝石记》亦为竖排阴刻行楷,立面面积1.52×1.11平方米,全文144字,句读如次:
聚 宝 石 记
天地人各有三宝外,此佛有七宝:林多宝塔,清凉宝山,此坞产宝树、宝石、宝禽、宝穴,遂以宝称;余又名(鲁)宝书,何相遇之奇也!宋时,朱晦翁与智南禅此,时聚于此。有致远和尚问曰:“后五百年,若复有人于此会聚,可知其为谁乎?”笑而不应,久之相视曰:“此后当名宝树坞。”今观此石,收束内堂全局而又归之,玉山先生
鲁叔善题
鲁之珉(鲁之)璞刊石
文中所说的“朱晦翁”即朱熹;“智南”即志南,号海庵,宋时建德梅山寺住持,“智”当为“志”之误;致远和尚应是虚构的人物,人物的虚构给“石记”平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
文中提及的“玉山先生”,即清末封疆大吏周馥(字玉山),官至光禄大夫,陆兵部尚书,两江、两广总督。显然,鲁宝书不过奉命作文并题字而已,主见还是出自周馥。“聚宝”者,聚宝之地也。居然有七宝之多,并神奇地将撰文题字者也汇聚其中,的确不同凡响。在堪舆家的眼里,此处自然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玉山先生的本意,就是已选中此聚宝之地作为日后周氏家族的坟山,刻石记之,以示庄重。
从石刻字面不难看出,“聚宝”和《聚宝石记》的刻录年代都在民国四年前后,而周馥的侧室李姨太安葬于民国二十七年,其坟茔就在刻石之上一百余米处。当年看坟守墓人的后代,至今还住在石刻旁的小屋里。
( 原标题《名人刻石梅山》,本文为节选,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