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记录实地考察周学熙及周氏家族的遗迹时的经历,大量查阅地方文献资料,咨询东至地方志专家,深入介绍了周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周氏家族的教育理念,并通过以首任办学大臣周学熙为代表的人物故事,提炼大山孕育的优秀品质,挖掘大山与山大最初的交汇点,还列举了收集的在社会各界活跃的优秀从这座大山里走出的人们,鼓励我们大学生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和民族气概,掌握真才实学,充盈浩然正气。
引言: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是我的家乡,尧渡河紧贴着县城静静流淌,县城被巍峨大山所环绕;我又是一名山大学子,我景仰着这个"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大学,被山大的精神与学风所折服。家乡的周学熙是山东大学堂首任办学大臣,我作为来自“大山”的“山大”学子,如果不去深入了解这位近在咫尺的老校长,真是有愧于山东大学和我的家乡。
一 东至县介绍
东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系皖江之首,北望安庆,南邻江西,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是安徽省第三大县 ,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辖15个乡镇,人口55万,面积3256平方公里(1958年由东流、至德两县合并而成),境内大历山(又名舜耕山),相传为舜躬耕之地,尧访舜时由此渡河,留下众多遗址和传说,县城遂称“尧渡”,自古就有“尧舜之乡”美誉。景点有金字牌森林公园、天台山森林公园、大历山、仙寓山、升金湖、香口瀑布、市民广场。东至县是安徽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县份和皖南山区著名的茶乡,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良。
二 实地考察记录和感受
二月十四日下午我们探访了坐落于县城边缘,大山脚下的周村,刚到村口,映入眼帘便是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一座看似破旧的房子,周馥比周学熙更有名,曾任两广总督,是洋务运动的主力,兴办洋灰厂(即水泥厂),所有周家的房子的一大标志是房顶上有钢筋混凝土沏成的栏杆装饰,这在有着几个世纪历史的周村村落里是特有的,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来,经过岁月打磨,曾经名扬四海的大房子如今只剩房梁----皆用洋灰制成,还能看到房梁中伸出来的生锈的钢筋,屋顶内壁上还残留了当年刷过的黑漆,无论是房屋材质还是构型,都是一种地位与身份的宣告,距县城约30公里深山里还有周馥的墓坟,改日再来拜访。
周学熙为东至做了不少好事,比如捐资建了敬慈小学(后改名为梅城小学)和尧渡医院,前者是他在母亲生日那天作为礼物献给慈母的,以示"孝敬慈母"(我的猜测),后者据说在敬慈小学旁边,但我一直未找到。
二月十六日我们搭车来到距东至县城20公里的官港石城乡大桥村,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徒步走到云雾坑的小山上,拜访周学熙之父周馥的墓地,周馥生前就曾委托风水先生为其百年之后寻找风水宝地,我们看到前方被一废旧水库的堤坝拦住,四周又是茂盛的松树林,疑惑之时突然发现一条羊肠小道通往树林深处,沿道前行,只见道旁草木错落有致,种类也有所不同,疑似人工栽培,终于一个石碑(依稀可见“秋浦县”三字,古县名,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治今安徽省池州市西,属宣州。因秋浦水得名。)为我们指明方向,沿坡而上,忽见石雕沿道两旁一字排开,曾经这里有文武百官,金龟玉马,但经过文革时“破四旧”的洗劫,只剩文武官等石雕,不过仍各显神姿,气派非凡,丛林掩映之中,隐约可见一墓冢照耀在阳光下,看着这钢混结构,我不禁想到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即现在的水泥)公司,我们虽激动万分,但面对这饱经沧桑的坟冢,我们虔诚地瞻仰着,回忆着,感叹着,仿佛听到周馥老先生的谆谆教诲……
墓园神道上有翁仲和神兽,千百年来守护着周馥墓园
碑文楷体阴刻直书,曰:“清授光禄大夫陆军部尚书两江总督显考乡贤公墓”落款曰:“男周学熙、学渊、学辉”
清授光禄大夫陆风水先生认定这个小山包乃绝世佳境,山包被当地称为金钱吊葫芦,山包很矮小,但登顶四望,万山尽在脚下,叫人百思不得其解,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登此山包,整个官港是一片神奇的世界,山上山下,金光四射,景象万千。
——《东至古今》
与周馥先生告辞,我们又去拜谒了他的结发夫妻吴太夫人(周学熙的生母)的墓地,途中我们经过了历久弥新的万善桥——周学熙捐资修建的桥
我们回到县城,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文庙大成殿——实际上是去寻找遗留的痕迹
光绪十七年(1891),周馥任直隶按察使时,念大乱之后,人心不靖,为兴学以倡新风,独捐大洋11200元,修建梅城文庙大成殿,当年8月开工,1896年竣工。周馥于宣统二年(1910年)3月作《重修文庙记》叙其事。县绅感其善德,联名写信给省巡抚,向朝廷奏其事,皇上闻知后,封赏周馥四代(上溯曾祖父)为正一品。民国十三年(1924),周馥之子周学熙,见文庙年久失修,白蚁滋生,屡茸屡敞,为不使先业被毁,便从长计议,独捐10万两白银,重建大成殿。从北方运来钢材,从启新洋灰公司运来马牌洋灰,历时三年,终于兴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新式文庙大成殿,竣工之日,县城官民欢欣鼓舞,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庆贺。
大成殿是纪念和祭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宫殿。封建时代尊孔重儒,全国县城、府城、省城几乎皆有文庙和大成殿,本不为奇。然而至德县1925年重新建成的大成殿(据史料记载,至德文庙,始建于唐肃宗2年(757),距今已有1200多年)有其独特的价值,甚至可以说是全国大成殿之冠。它的高大雄伟,雕刻之精美可与孔圣人家乡——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媲美。它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它是全国众多的大成殿中唯一的用现代钢筋水泥材料建成的仿古式文庙大成殿,而且所用水泥是我国近代第一座水泥厂——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生产,钢材系湖北汉冶萍公司生产,所以至德的大成殿得到了文物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和建筑史专家们的特别青睐。
修复后的大成殿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其间遭受过五次劫难,有日寇的轰炸,文革的洗劫,第五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是在1995年5月25日的一场暴雨所引发的特大山洪冲击下,开始慢慢地倾斜,后来随着梅城河堤决口,轰然塌下,从此一座千年历史文物终于走向了消亡。
痛哉、惜哉!
余下几天我们拜访了东至地方志专家王庆云老师,去东至县旅游局,文化局查阅地方县志和文献资料,深入了解了周氏家族的人物和历史。
三 周氏家族的教育理念
我们通过实地探访和资料收集,亲身体会到周氏家族世代为官经商,在通贤发达之后,仍不忘家乡,诚惠桑梓,做了不少善事义举。周学熙借助自己开办的唐山启新洋灰公司(我国近代第一座水泥厂)生产的优质水泥(不仅可以在周馥接官厅和周氏宗祠看到,而且周家的几处坟墓都是用“洋灰”加封),他修建了文庙大成殿和万善桥,吴太夫人亲自为至德县创办了第一个慈善机构“乐济会”,
周志俊继承父志办敬慈小学、建尧渡医院,周学铭主持编修《至德县志》,周云编写《至德风士记》……周氏家族被人们称之为“首善之家”,由此可见,周氏家族是一个爱国爱乡的家族。他们之所以能够享誉百年,是与这个家族的儒学家风和言传身教分不开的,这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文化自觉,通过大量查阅资料,我们深入了解了周氏家族的教育理念。
周家人才荟萃,家教甚严。周馥强调诗礼为本,孝友传家,遗留下来的示儿诗就有23首,吴太夫人不仅教诲儿孙积德行善,而且身体力行,她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奉极薄,而待人极厚”的优秀品质对后代影响极大,周馥的孙辈周叔弢要求子女一要诚实朴素,二要学有专长,对子女学业从不干预,后代中人才辈出,长子周学海,次子周学铭双双同年中进士,名噪一时的作家兼画家的才女周仲铮(原名周莲荃),周氏中医传人周宥三,还有山大首任校长被誉为“北国工业巨子”的周学熙——
在今天看来,他可谓是周氏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甚至超过他的父亲。父母对他的教育也值得一提,当年他在科举道路上屡屡受挫之后,专门面见父亲,他恳切地说:“爹,我不打算再赴京会试了。我认为目前中国缺少的不是进士,缺的是干实事的人。我打算用分家所得到的银两,弃举业而改习实业,另走一条富民之路。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好处。”周馥沉吟半晌,对儿子说:“也罢,你已过而立之年,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该自己决定,我不拦你。我多年协助李中堂办理洋务,深知个中艰辛,只希望你好自为之,不要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才好。”于是周馥帮儿子开启了“振国兴商,富民强国”之路;因为吴太夫人对他教育甚严,从小就培养他勤俭节约,怜孤寡助乡邻,所以周学熙身为名闻遐迩的大实业家,在当时腐败现象十分普遍的情况下,他丝毫不为所动,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扶助民族工商,兴办教育,热心家乡福利事业,他谨记母训:“吾邑地瘠民贫……此吾之志事也。若异日有寸进,当力谋所以继述之。”
周学熙对他的子女也是教育有方,长子周明泰治学,先研史学金石,后深研戏曲,新中国成立后,他将毕生所藏的戏曲图籍和京剧唱片捐献给国家;次子周志俊跟随父亲脚步“实业救国”;第三子周叔迦是与汤用彤先生其名的佛教史研究专家。
四 与众不同的实业家周学熙
回到今天的主角——周学熙,他在教育方面最值得一提的事便是筹办山东大学堂,他被李鸿章推荐到山东与当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共同筹办山东大学堂(即日后的山东大学),由于他曾经在日本考察,亲眼看到日本工商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西洋人的坚船利炮在日本也实现了,加深了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于是他以此为教育方针,整肃校风,不仅学习传统文化,而且非常重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这在当时旧的教育体制中是开风气之先的,同时他推行的“新知识与旧道德”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强调勤俭简朴,清廉宽厚——这与他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这些做法在当时国家动荡,风气日下的环境中,确实有其积极作用。作为首任校长,周学熙不仅为山大在时代潮流中定好了坐标,为国家培养有“实学”的人才,而且以身作则,以天下为己任,尽全力为百姓服务,为国家图富强,他正是山大所希望培养出的社会中坚,栋梁之才,这还得从周学熙的人生经历谈起——
周学熙是(晚清至民国初)北方最著名的实业家。他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周馥早年追随李鸿章,官至两广总督,也是一个著名的洋务派大臣。他跟袁世凯关系紧密,一度成为北洋政府的财政操盘手。创办了“周氏企业集团”,民国初期规模最大的实业集团之一,周学熙与江南的张謇并称为“南张北周”,周学熙30岁时就当上了开平矿务局的总办,一方面是因为他精于商略,另一方面则因周家与官府的渊源。周学熙的著名在于:
他是一个爱国的实业家,八国联军入侵华北后,英德军队占了唐山矿区。在混乱中,英国商人和天津海关税务司官员德国人德璀琳联合,连吓带骗,从督办张翼手中,以极低的代价“买”去了开平矿务局和唐山细棉土厂,其中包括唐山、林西两座煤矿、承平银矿,天津总局的房屋,天津塘沽、上海、香港、广州等地的运煤码头及运河、轮船等。他们转手又卖给了英商墨林,墨林又转手将之卖给“东方辛迪加”,1900年底组成开平矿物有限公司在英国注册,承接了开平矿物局的全部产权。
周学熙回来后,英国商人为了手续完备,又企图诱骗他在卖矿契约上签字。周学熙不顾威胁,断然拒绝签字,愤而辞去总办职务,表现了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他是一个恋乡的实业家,他不仅修复文庙大成殿,修建万善桥,而且开办农林公会,倡导开荒种树,兴林富民,开办蚕桑试验场和缫丝加工厂,还在梅城南门外计村建起商业讲习所。
他是一个细心踏实的实业家,创办“京师自来水公司”,为京城百姓谋福利 清朝末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人口增多,北京城里的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越来越成为问题,北京地下水因含矿物质较多,历代井水苦咸,水垢较多,不宜工业用水,也不宜食用。有识之士和工商业者多次奏请清廷设“京师自来水厂”, 1908年由袁世凯推荐让周学熙办理京师自来水事务。他立即挑选肯实干、又有真才实学的人,组成了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他们勘察水源,设计水厂,丈量水管线路,仅用一个多月,就完成了这项庞大工程的设计工作。招集商股的时候,为维护民族工业的利益,章程规定只招华股,不招洋股。由于这是一件同人民生计息息相关的大好事,又可为工商业发展提供用水的便利,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支持,招股进展顺利,工程很快施工。当时国内还没有生产自来水器材的厂家,所有的设备材料都要进口。尤其是水塔建筑,连式样都要向洋商定制。周学熙采取向洋商招标的办法,天津、上海的几十家洋行争着要做这笔大买卖。他们通过各种关系找到周学熙,有的买通了当朝权贵,以势压人;有的试图行贿收买经办人。周学熙对这些洋商洋行进行反复的考察和比较后,与德国商人开办的瑞记洋行签订了购置设备、承包工程的合同。然而,瑞记洋行在合同签订之后,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又在工程预算中做手脚,企图提高工程费用。没想到周学熙对于整个工程的各个环节,甚至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都掌握得清清楚楚,每次都以精确的数字和准确的市场行情把德方驳得哑口无言。由于周学熙的精打细算,工程的实际费用比预算大为减少。在施工期间,朝廷又发生变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袁世凯被开缺“回籍养疴”,自来水公司的工期也一推再推。尽管如此,经过22个月的精心筹划和施工,1910年2月,京师自来水工程终于全部竣工了。其施工速度之快、工程效率之高、花费之节省,在当时都是绝无仅有的。该工程开北京市水建工程之先河,孙河、东直门两座水厂和城内由干管、支管、终端水管组成的供水网络,构成了北京市供水方面的初步格局。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这项工程一直在北京市区用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周学熙的实业生涯中,京师自来水公司也有着不同于其他事业的意义,这是最直接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一项工程。
他也曾身不由己,由于身处的那个时代的局面性,他无力承担救国救民的重任,也不可能改变袁世凯所推行的独裁卖国统治。相反的,由于形势所迫,他也参与了“善后大借款”等饮鸩止渴、出卖国家利权的事情。他越是为此废寝忘食、苦心积虑地干,越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同时也与自己的初衷———离得越远。这是周学熙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于是他称病辞去第一财长职务,在此期间,为避免袁世凯再度征召,他四处游览,曾请病假却被软禁,直至1915年6月,袁世凯死后,他才得以回到天津故居,完全脱离政界,全身心投入到创建“周氏企业集团”的实业上来。这个在其后几十年为世人瞩目、享誉海内外的“周氏企业集团”,大大改变了华北地区轻纺工业严重滞后的局面,对改变中国纺织业的布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周氏企业集团”逐步奠定了周学熙“北国工业巨子”、北方实业之父的地位,他把中国北方的近代工业带上了一个新台阶,也把整个周氏家族,带上了日新月异的实业救国之路。
周学熙投身实业,实际上是在追寻一个强国之梦,他一生所经过的创业的艰苦、守业的辛酸、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构成了一幅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在夹缝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在奄奄一息中苦苦挣扎,在寒风严霜中努力培植民族工业的悲壮画卷。而周学熙这位中国民族实业家,他的实业救国事迹已经被收入中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
值得一提的是,周学熙的实业之路并不孤独,与其弟周学辉同心协力,共同奠定了周氏集团的纺织业基础;其子周志俊致力于周氏集团的棉纺织业,长期主持青岛华新纱厂的生产,将其打造成一个以电气动力为标志的现代机器大工厂。周氏家族的年轻一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以坚实的实业基础为家族的兴旺而废寝忘食,为国家的富强而日夜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