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先贤周馥家族资料有感
不久前的某日,接乡邑《大历山报》尧城老马的电话,说东至近期要举行周馥家族研究会,问我是否能回乡参加。激动同时,我很犹豫。我已有一年多没有回到故乡了,思念无时不在;然而,因为犬子今年高中三年级,明年大考;其成绩本来就一直起起落落,也有我监管不力所致;“子不教,父之过”,我只得婉转回绝作罢。
可是,我的心里,仍然觉得欠了家乡的一份情债。虽然,我之于家乡,可有可无;但是,我还是觉得要看点资料写点文字,以塞责吧。
接下来,就是几天枯坐在电脑前,把周馥及其家族的资料看得昏天黑地。渐渐地,这位乡贤的伟岸形象,这个家族的延脉,渐渐在我脑海里由模糊而清晰起来。
清末乱世,皖南东至纸坑山,匆匆走出一位姓周名复(“馥”字是后来恩师李鸿章禀奏皇上时所改)的,谁曾料想,从此建德少了一位教书先生,清政府多了一位爱国的封疆大臣,影响了近代中国半个多世纪,而他的家族子孙,仍然像星火一样,将其祖先的遗风发扬光大,猎猎燎原。
周馥的生平业绩,及其后代家族的人脉图谱,网上的资料都很全面而丰富,在此恕我不再一一赘述。我只想絮叨我的点滴读后感想,不避鄙陋,和各位师友交流。
都说时势造英雄,我却不敢完全苟同。
如果,周馥不是从小苦读圣贤书,苦练名家字帖,他到巷吕码头,谁要他代写家书?古语云:“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信夫!更重要的,是他有经世济时的雄才大略,无论是治水,还是外交,他都能因时因事而化,立下丰功伟业。
再者,相貌体态,乃是父母所赐,然而德性人品,却是自我心智养成。周馥,固然是由一笔潇洒的书法和畅达的文字吸引了识才的当道老乡李鸿章的赏识,但是,如果他是一个泼皮无赖的乡里小儿,又怎能深得道台大人的垂青和器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才德为先啊。
这里有两件事为证:
一是周馥晚年怀念幼时私塾老师,写了一首诗《赋王介和先生》,诗曰:
眼底龙猪一见分,提携望我到青云;
廿年兵火悲生死,几辈风霜守典坟;
韩信千金酬漂母,魏征十策出河汾;
白头报答知无日,泪洒袁山对夕熏。
二是,1901年,李鸿章临终时,“两目炯炯不瞑”,是周馥“抚之曰:‘未了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目乃瞑。”李鸿章去世后,周馥接替他护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完成恩师未竟之事业。
第三,周氏家族富而好学,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枝繁叶茂、绵延昌盛、“家学渊源”,人才辈出。据统计,仅周家第四代教授中,就足以办一所中等综合性大学的。以周叔弢的子女为例子吧,10人中有8人是高等学府的知名教授。
周学熙去世前写有“绝命诗”:“祖宗积德远功名,我被功名误一生。但愿子孙还积德,闭门耕读继家声。”此后近百年,周家的命运果然是“闭门耕读继家声”,这就是世家之风。
周馥伟大的一生,勤学、忠职、爱国、教子,成就一世英名;周氏家族,枝繁叶茂,万世其昌。
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东至出了这么一个伟人及其显赫家族,今天我们纪念他,是东至的幸事,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幸事,是时代的幸事,我更有幸,因为我很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