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在庚子之后辛亥之前,10年间能够把人事搞定,稳住局面,以至于辛亥以后,清廷垮了而他不垮,反而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当上了民国大总统,实在是与周学熙为其打下了北方的实业基础大有关系。拿老袁的话来说就是: “只要一有钱,二有枪,这个世界上没有办不成的事” (《袁世凯家族》),然而枪也是要用钱来买的,此两条等于是一条,关键要有钱!南京的国民政府初立时因为钱没有到位,军队饷银不足,随时有哗变之虞,弄得孙中山先生和陆军总长黄兴都不得不亲自出面筹饷,甚至不惜托革命的对象盛宣怀,在日本向日本财团借钱,为此又引出汉冶萍公司合办不合办的诸多问题,最后钱还是没借成,而南京政府元气大损。老袁的聪明之处,在于庚子之后他牢牢地抓住了实业,即抓住了生钱的机器,并知道要向西方、向日本学习新方法、新技术,从实业中“淘钱”,举办所谓“北洋新政”。有了北洋的实业作后盾,局面就大不一样了,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同时他的枪杆子和钱袋都有保障了。当然,挣钱的事是要靠周学熙去操办的,他只管如何牢牢地抓住周学熙!
于是老袁不断地为周评功摆好,多加褒扬,在朝廷面前也说尽了好话,拼命为之鼓劲。周学熙原本君子之性情,深知涌泉相报的道理,于是益加卖力。他在《自叙年谱》中不断地感动:
“蒙袁公以‘心精力果,为守兼优’考语,奏请留省序补。”“蒙袁公奏保加二品顶戴”,“蒙袁公奏保人才,以‘操守谨严,人才精敏’考语,请破格录用,奉旨交军机处存记。”“因劝募公债出力,由袁公奏奖,奉旨加一级记录二次。”“奉旨加恩赏头品顶戴,亦具折谢恩焉”。周学熙的官职也一路“上扬”:署天津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工商部丞参,民国后又两度出任财政总长。
周学熙是那种在其位必超出常人地谋其政的人,任期内所创办的实业有数十项。他主办的直隶工艺总局就包括劝业铁工厂、劝工陈列所、官造纸厂、劝业会场、教育品制造所、织染缝纫公司、造胰公司、牙粉公司、玻璃厂,又有织布工厂8处,木工工场2处,造胰工厂1处,又在本省各府厅州县开设工艺局65处,统由工艺总局派出专家传习技艺,深入民间,具体指导,鼓励民间推广、学习新技艺,大举实业。其中尤以新式织布法为一时风尚,各县闻风,骤然兴起,大获其利,后来尤以高阳地区为最,成为华北土布业的中心,致使京津一带工商各业,面目为之一振,士绅竞起,蔚为大观。至今为人们所乐道的天津劝业场,即是当时创办的商贾云集、商品展示、交流的场所,是那个大办工商时代的标志。他创办的其他诸项大中型企业,更是关系全局,有的在半个世纪后,仍是同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如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矿务公司、华新纺织公司、中国实业银行、北京自来水公司等等,这些近代著名企业,逐步奠定了周学熙北方实业之父的地位,把中国北方的近代工业带上了一个新台阶,也把整个周氏家族,带上了日新月异的实业救国之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天津、唐山为中心的实业型大家族。其中最能说明他个人人格、胆识及才华的,当是创办“启新”和“以滦收开”的大手笔。
启新洋灰公司创办于1906年,厂址即1886年唐廷枢创办而又停办的唐山细棉土厂旧址。在唐山就地取材办洋灰,虽然在庚子年前已试办成功(如前所述),但因旋遭“拳乱”,为避不测只好托洋人代管,“几为开平所攫”。事平后周学熙据原约几经磋磨,费了好几年的功夫才克服收回,得以重新集股开办。之所以“启新洋灰”能够从洋人手里收回,而开平煤矿始终未能收回,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惊险“剧目”,即周学熙通过洋技师昆德,早已把原先开平垫款的契约抓在了自己手里。当初垫款契约在开平矿局案中,而张翼督办与胡华签约卖矿后,周学熙深恐启新不保,通过昆德设法把垫款契约从局中带了出来,“英人百计向其索取,以为副业,彼坚不付与,谓:‘此乃中国产业,不能相授。’乃献之于余。始得据以交涉收回,重行举办。使昆德者当日不携出或私授英人,则此产早与矿产同入开平掌握中矣”(《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可知关键时刻的细节,差之一厘即可失之千里,又可知周氏视事的精明练达。
及至1906年重新集股创办时,由于周学熙出掌其事,又有袁氏为后盾,即刻呈现一派争相投资的蓬勃景象。最初的投资大户为周学熙、袁世凯、李士铭、卢木斋4户,占最初资本100万元的40%,每家约合10万。周学熙的股份由周氏家族各房共集,长房周学海最多,二房、四房、七房、九房出资不等。在其他的股东中,主要分为两个派系,一是以周学熙为中心的安徽系,一是以袁氏家族为中心的河南系。安徽的主要成员除去周家的周学辉、周叔弢等外,还有陈一甫、孙多森、孙多钰、言敦源等;河南系的主要成员有袁心武、袁克轸(凤镳,袁世凯的第八子,周学熙的妹夫)、袁克久(铸厚,袁世凯之九子),还有王锡彤(袁世凯的私人账房)、王钟刘、卢开瑗(卢木斋之七子)等等,此外还有李颂臣、李益臣(大盐商李士铭的长子及三子)、李希明、聂雨田、陈光远(江西督军)。他们之间,非亲即友,大多为洋务派官僚及后人,所以从资金到人事,都处于优势。当时北洋正在推行新政,一切重要建设都大量需要水泥,销路不成问题,周学熙正是看到了这个前景,加之他亲自打理,其势头可以想见。
启新自1907年至1923年间,由一个厂逐渐发展为甲、乙、丙、丁4个厂,生产能力从年产(25万桶猛增到年产150万桶,在全国设立了东、西、南、北4个总批发管理机构,资本总额由原来的100万元增资到1300余万元,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民办企业中的首富,也是周学熙所办实业的核心中的核心,它对后办的其他企业起到了后盾作用,如滦州矿务公司、华新4个纱厂、江南水泥厂、耀华玻璃公司、中国实业银行等,启新均是大股东。
由于经营有方,该厂出产的“马牌洋灰”质量不断提高,不但赢得了国内广大用户,而且在国际上屡屡获奖。1911年获意大利都郎博览会优等奖章;1915年获巴拿马博览会头等奖章。1914年又兼并了湖北大冶水泥厂,垄断了国内水泥的销售,获利无数。直到1922年姚锡舟在南京创办中国水泥厂,1921年刘鸿生在上海创办上海水泥公司,才开始打破了启新的一统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