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是一个大实业家、大金融家,同时也喜欢藏书。1908年,他获得了一部南宋孝宗年间的坊刻本《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简称《杜陵诗史》)。周氏爱之莫名,遂以红木匣子储之,并在匣子上刻上得书经过,以及自己的考证心得。这部《杜陵诗史》不仅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属宋版宋印,而且以其资料之珍贵令学界刮目。此书汇集了宋代文学家王禹偁、王安石、沈括、苏轼、秦观等70余人的注释和评语,这为后人正确地理解杜诗,提供了历代文学大家们的研究成果。从收藏角度看,此书又遍钤明清两代藏书大家的收藏章和鉴印,有如华夏、朱大韶、季振宜、徐乾学、宋荦等等。况且印本本身确为“字大如钱,纸洁如玉”,是藏书家心目中的极品,又是孤本,所以视之为“价值连城”,绝不过分。周氏得书时之心情,可以想见。谁知周的内弟刘世珩也是个爱书如命的藏书家和收藏家,其父(即周缉之岳丈的哥哥)刘瑞芬曾两次出任上海道台(即苏松太兵备道),又历任驻英、驻德、驻比利时公使,家饶于资,钟鸣鼎食之余,子孙亦养成读书与藏书的雅好。一日刘世珩在堂姐家串门,姐夫周学熙出示新获之书供其欣赏,刘氏爱不释手,连连呼为“奇书”,只是不便说出请姐夫割爱。当姐夫看出了妻弟的心思,一笑之余,说你真心喜欢就拿去好了!刘世珩感激不尽,捧“奇书”而归,储之藏书之所玉海堂。
然而又过了十几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所有藏书及其他藏品一夜间都成了“四旧”,谁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奇怪的是,这时《杜陵诗史》却又露面了,被人拿到苏州市古旧书店去估价,索要5000 元。苏州古旧书店大有识货之人, 一声“OK”,买卖成交,转手后又归于苏州市图书馆善本室,成为该馆的镇库之宝。后来人们才知道,何亚农当年不肯还赎的原因是,他已经把书卖给王季常。王家的女儿与刘公鲁的儿子刘重焘(华东师大图书馆研究员)是中学同学,然而并不了解大人们的交易。而把书卖给苏州市古旧书店的,竟是王家一位老女佣的女儿。于是围绕此书的所有权问题,又出现了麻烦。王家后人诉诸法庭,认为该女佣偷了他们家的宋版书去卖的;而女佣则说,是王季常老太临终时送她的,因王老太晚年病卧在床,全靠她来喂饭服侍,并且为之送终······官司打了多年,不知最后如何了结,然《杜陵诗史》已归苏州市图书馆,安然无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