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母教子记(历史故事)

王庆云|发布时间:2014/1/6 8:21:33|栏目:轶事史话 |浏览次数: 2492

在旧时的老至德县,有个名门望族,名叫周氏家族。这个家族的老太爷周馥在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参加淮军,追随李鸿章办理洋务30多年,官至两江、两广总督,他的几个儿子也很有出息。大儿子和二儿子是光绪年间的“同门双进士”,尤其是四子周学熙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人称“北国工业巨子”,还担任过北洋政府的两任财长。而今周家已经繁衍五代、六代、人丁兴旺,人才济济,成为一个文理并重,中西交汇,百花齐放的学术大家族,足足风光了一百多年。


俗话说“穷,穷不过三代;富,富不过三代”。然而周氏家族却打破了这个常规,人们不禁要问:周氏家族的治家秘诀是什么?

人们思来想去,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辈为下辈做出了很好的垂范,他们的功德和高贵品质,对其子孙的影响和教育是巨大的。而今的东至(即旧至德县)乡间仍然流传着周母教子的故事。

周馥的原配夫人吴氏,出身农家,勤劳聪慧,为人谦和,乐于助人,始终保持着一个劳动妇女的本色,即使在丈夫大富大贵之后,她依然节衣缩食,积德行善,广做好事,特别是对子女教育甚严。1864年,周馥任职江苏,接吴氏住金陵,生下了四子学熙,乳名元瑞。为了生这个儿子,体弱多病的她,几乎送了命,并且今后再也不能生育了。在生前三个儿子时,由于生活不稳定,为了全家的生计,顾不上对孩子给予更多的照顾和疼爱,现在安定下来了,不用再为衣食发愁了,吴氏发誓要亲手把这个生在福窝里的孩子抚养成人,让他不忘父兄们所受过的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于这个最小的儿子,周母倾尽了久被压抑的母爱,但这爱是刚强的、清醒的。

小元瑞五岁了。

一天,在街上玩耍的元瑞看见卖龙潭熟芋的小贩来了,他最喜欢吃这种小吃食,每次小贩来的时候,他都央求母亲给他买。小元瑞看见小贩来了,就跑回家对母亲说:“娘,我要吃熟芋。”母亲答:“娘没功夫,要给奶奶和你们哥几个做饭,娘给元瑞钱,你自己去买好么?”

大人的信任总是令孩子兴奋。小元瑞接过母亲给的钱就往外跑。母亲叫住儿子,嘱咐他不要把钱全花掉,剩下的钱要交回来。小元瑞答应着跑出去了。一个五岁的孩子哪里经得住好吃的东西诱惑,不免多花了几文,把母亲的话忘到一边去了。回家后,母亲见儿子把钱全花了,就训斥儿子几句,无非是教导孩子应多节俭的意思。小孩子不明白大人的苦心,犯起了小脾气,赌气把买来的熟芋扔到地上。

“捡起来!”

一声怒喝,吓了元瑞一跳。抬头望去,母亲的脸色十分可怕。小元瑞乖乖地捡起了地上的熟芋。“给我”,小元瑞把熟芋放到妈妈的手里边。

“跟我来。”

母亲向后院走去。元瑞跟在母亲的身后进了设在后院的一个小小的佛堂。

“跪下!”仍然是简短的命令。

元瑞老老实实地跪在了母亲的身旁。

母亲双手合十,为儿子的过失请求佛的原谅,同时也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而请求佛的宽恕。元瑞对眼前发生的事并不太明白,但是他从记事起就知道,这间小小的整天香烟缭绕、充满神秘色彩的佛堂是属于母亲的。平时,只有母亲早晚到这里烧香,其他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

“当着佛的面,你说说你做得对吗?”母亲转过身,脸色已没有刚才那么严厉,但话语中却没有了平日的慈爱和温柔。

“不……不对。”小元瑞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

“……”

“你抬起头来听母亲告诉你,你爱吃熟芋,娘给你买,不让你多花钱,不是咱没有钱,是不能养成大手大脚的毛病。你没有听娘的话,就不应该。最不应该的,是你竟然发起脾气,把东西扔到地上。”母亲说着,不觉又提高了声音:“你以为你是谁?你这叫暴殄天物,懂吗?”见孩子满脸惊恐,母亲才发现自己是太严厉了些,她缓和了语气,用手抚摸着孩子的头发。

“孩子,你得记住,糟蹋东西,佛是要惩罚的,不管是谁都不许糟蹋东西。你的哥哥们就从来不糟蹋东西。因为他们吃过苦,你不一样,你是生在福窝里。你知道咱们这个家,这些东西,都是谁给的吗?”

小元瑞摇摇头。

“是佛,是佛给的。”

小元瑞抬头看了看佛龛里供奉的佛像,心里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动。娘的虔诚,使他感到 那一语不发的佛像有着巨大的威慑力量。

娘看见儿子那一副忏悔的样子,缓了缓气,轻声对他说:“孩子,我给你讲讲咱们家的事,好么?”

小元瑞点了点头。

娘跪在佛像前向身旁的儿子娓娓讲述了自己的过去生活:太平天国事起,周家屡遭兵祸,元瑞父亲只身逃亡在外,为了躲避灾难,她带着全家逃往江西的彭泽县去投奔亲戚。当时,到处是兵戈林立,战火纷飞,偏偏又连降秋雨。从纸坑山到彭泽,一路是山,道路十分泥泞,老弱妇孺冒雨前行,沿途不仅要找避雨之所,还要到处找吃的东西,有时还要挖野菜度日。一天住在一座破庙里,天寒地冻,她安置好老人小孩后,自己返身钻入漆黑的雨夜之中,摸索着寻找枯枝作柴烧。由于饥寒交迫,淋了生雨,这天夜里她生病发烧了,但是为了逃命,还得继续赶路,当她直起身子时,感到眼冒金星,脚下好像被彩云浮着,轻飘飘的,没有走几步,就栽倒在了路旁,当她醒来时,已经是几天后的事了。她问家人:是谁救了我们?家人答:是个赶大车的把我们扶上车,赶了十几里路,把我们送到了彭泽县亲戚家的。她又问:留下姓名没有?家人答:没有。事后,她认定那位不知姓名的好心人是上天派来救助他们的。从此,她开始信佛,逃难归家后就皈依了佛门。虽然她对佛家经典没有多少了解,但“克己助人”却成了她终身的信仰和追求。自那一年起,每年秋季的时候,她都要吃一些野菜,以纪念在破庙中的那个阴雨之夜,永远不忘过去的艰辛。

这段故事,在随后的岁月里,母亲给小元瑞还曾无数次地讲述过,但周学熙成年后,却始终认为,所有的故事都是那天母亲的一声吼中听说的。因为那天母亲跪在佛像前给他讲述这个故事时,俩人一顿午饭都没有吃,也许是饥饿的时候听饥饿的故事,印象太深刻了。

就是这个连最疼爱的儿子多花一文钱也要严厉训斥的母亲,在家境渐富后,周学熙经常看到她毫不吝啬地大把在把地用钱去周济他人,直到终老,始终布衣素食,初衷不改。后来她把丈夫和儿子多年来给她用以购置衣饰的钱全省下来,积累了一万两银子存典生息,用以接济本族和亲戚中孤寡和贫穷人家,后来又在安徽无为买了千亩水田,用收取的佃租作赈济之用,在家乡至德县设立“乐济会”仿古常平仓办法,自捐谷六千石,分存建德三乡,每年春夏之交,平粜济荒,这是 吴太夫人亲自创办的建德县的第一个慈善机构,当地有无数贫民受惠,乡人称她是“活菩萨”。此事感动了皖抚大人。奏准当朝,为她建造牌坊,以彰善德,后来光绪帝又加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吴氏生前曾一再告诫儿孙们:“吾邑地瘠民贫、兵燹之后,生计愈拙,欲图补救,端在教养,此吾之志事也。若异日得有寸进,当力谋所以继述之。”

母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老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奉极薄,而待人极厚”的优秀品质对周学熙及他的弟兄们影响极大。周学熙出身于显宦之家,本人既是高官,又是名闻遐尔的大实业家,一生没有离开过财富。在当时的中国,腐败现象十分普遍,官宦之家和纨绔子弟之中,奢靡之风非常严重,各种恶习丑闻比比皆是。处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的周学熙,丝毫不为所动,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就是在担任北洋政府财长时,除了公务大事,庆典应酬外,他都是穿着布衣,即使是因事换上官服,或者必须穿绸缎衣服,脚上穿的依然是家乡土布缝制的布袜。尤其是母亲的乐善好施深刻影响着他。在周学熙的一生中,除了扶助民族工商、兴学办教育之外,还创办了很多慈善事业,就连母亲的笃信佛教也为周学熙所承继。晚年的周学熙侍佛甚勤,每天绝早起床,第一件事先要念佛诵经,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历史上有孟母教子、岳母刺字的传说,它说明了在一个英雄或伟人的背后,必然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给了他们的生命,给了他们安身立命的准则,使他们长大成人后,精忠报国,名垂千古。周学熙在母亲的教导和影响下,从一个普通的官宦子弟成长为一位实业家、政治家,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而周学熙始终认为,这一切,都是从那间小佛堂中,在佛像的注视下,母亲那一声“你以为你是谁?”的喝问声中开始的。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