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轶事史话 > 少年周馥

少年周馥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发布时间:2014/1/5 23:41:21|栏目:轶事史话 |浏览次数: 2975

周馥(1837—1921),又名玉成,宗培,字玉山,建德(今东至县)梅城纸坑山人。
周家世代书香,先祖周坊曾在唐高宗时任中丞。武则天登基后,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周坊为防范女皇加害,将全家由徽州歙县迁到秋浦的纸坑山。自明代以来,周馥的祖辈无人入仕做宫,仅靠教书、经商或经营土地维持生计。周馥的父亲、祖父为重振家族雄风,对周馥寄予厚望,认为富贵当以诗书培其脉,以勤俭植其基,所以幼时父亲就亲自教周馥练字,说字既关“品性”又关“福泽”,因此不惜破费,搜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诸家碑帖,让其一练数年。至8岁进私塾,又送其到距家20公里的官港四角尖山中的明王禅寺古学堂启蒙。四角尖山是元末群雄逐鹿期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时,“日战鄱阳、夜宿兰溪”的地方,有次朱元璋兵败弃马逃至四角尖山中,他在这里招兵买马,建立根据地,祭天地问计苍穹,后大获全胜。朱元璋登基后为报山神天公之助,赐建寺店一座,亲书“明王禅寺”匾额悬挂庙门,此后庙宇增到20余座,僧人100多人。清时,寺旁建有学堂一座,僧人妙法为师,此人乃清末翰林,文才武略过人。所以周馥的祖父和父亲慕名特将周馥送到那里启蒙。13岁时,周馥又回到家里从师王应兆(字介和)先生,由于他聪颖过人,勤学不倦,16岁已能吟诗作对并写得一笔刚劲、洒脱的好字,时凡乡村有请先生代作祭文书札等,父辈都嘱周馥代撰。后来家里又给他捐了个监生的名分,送他到袁山书馆去教书,过着边教书边务农的生活。周馥少年勤学,为他后来为淮军代写书信而发迹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他在回忆这段学习经历时,非常感激他的启蒙老师,曾赋《王介和先生》诗一首,诗曰:

眼底龙猪一见分,提携望我到青云;
廿年兵火悲生死,几辈风霜守典坟;
韩信千金酬漂母,魏征十策出河汾;
白头报答知无日,泪洒袁山对夕熏。

周馥在安庆因祸得福1853年10月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东至。十七岁的周馥为逃避兵祸,身带银两,从吉阳镇登舟到达由李鸿章统帅的淮军驻扎的安庆城,落脚在西门大观亭附近鸭儿塘畔的一家客店。由于他年轻,又未出过远门,交友不慎,在住小店时遇上一个自称逃难的人。此人主动与周馥搭讪,转弯抹角打听周馥的底细,并对周馥的处境表示同情,而不谙世事的周馥竟喜出望外,邀那人同住,并拿出银两买了酒菜,在店中对饮,周馥禁不住那人的再三劝酒,喝得酷商大醉,一觉醒来,所带银两均被那人偷走。“屋破偏遇连阴雨,逃难又失盘缠金”。周馥顿感举目无亲,手足无措,不知何去何从。正当他陷入窘境之时,遇到了好心肠的店家,店掌柜留下他在店中居住,并帮助他在鸭儿塘畔摆摊,为人代写书信度日糊口。鸭儿塘是皖河与长江相连,勾通城乡和外来客商的黄金水道,有“八省通津”的古桥、渡口,又有清净庵、善云庵、地藏庵等拜佛之地,香客与客商川流不息。周雷复字写得漂亮,文笔又好,加上不计较笔墨费多少,找他代写书信的人越来越多,就连不通文墨的淮军官兵也来请他代笔。一天周馥为一位淮军军官代写书信,无意中发现此人是东至老乡,俩人显得格外亲热。当时淮军军营正缺乏文书,经此人介绍周馥便投笔从戎。他从一名司书到公事文书,起草军机文件。不久周馥书写的文书传递到进士出身的李鸿章手中,一下被李看中,当即召见周馥,通过考察,提荐周馥为巡抚大营总文案。从此,周馥时来运转,官运亨通。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