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历山的法藏寺的左侧山腰中,有一巨石突兀于苍松翠柏之中,它高有丈许,后倚参天古木,前面一无摭拦。伫立石上,近观山下阡陌交通,田畴若镜,村墟炊烟袅袅;远看丘陵逶迤,江水如带,往来白帆点点。相传尧帝与舜常在巨石上,或对弈论道,或坐谈人生,俯临江山,纵横天下。
就在这块巨石的底下,一口清泉汩汩而流,此泉冬暖夏凉,流量不大,但泉水清冽见底,泉出沙涌,若沸水翻腾。此泉最为奇怪的是没有淌水口,但“久雨不积,久旱不涸”,后人又将泉围成半圆形池子,这就是传说中的“尧池”。尧池内,砌有台阶。沿阶而下,紧挨水面的石壁上,“尧池”二字隐约于苔藓之中。
相传尧帝千里迢迢寻贤到历山,舜心有所虑,推说自己的贤德只能荫及历山人民,还不足以替天下苍生祈福。尧帝更认为舜谦逊难得,求之若渴,劝之不怠。一日尧帝又与舜来到这块巨石之上,尧帝纵论选贤之道,能当一人而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危;畅谈圣人之仁,德荫历山是仁民,贤及天下为仁君;提倡贤人之为,与天地德合,同天下贤行。舜被尧帝的诚心所动,也深深感受到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答应跟尧下山。尧帝听后,异常兴奋,那天竟与舜从早晨谈到中午,口干舌燥,也无意折返。这时尧帝俯视石下草木繁盛,土石潮润,就拨开草木,扒开泥土,一汪清泉顿入眼帘,二人掬泉畅饮,话接前语,戴月而归。
有史记载:“帝尧与舜至此,困息思浆,睹斯境润泽,帝龙指按捏,泉应手喷涌,为尧池之所由来也。”
“舜井”紧临“尧池”,但比尧池大且深,相传尧找到水后,舜想将尧池里的水贮存起来,方便更多百姓饮用,就在尧池的下方的石块中凿一个深井,把尧池里的水引入其中。说也奇怪,舜离开历山后,尧池里的水就再也引不进舜井了。“舜井”就变成了一口“大雨不积滴水、常年干涸”的石池,人们说舜恩德如泉,已泽及天下了。
现在舜井四周已砌成高高的水泥坝,人们将尧池里的水抽到舜井,舜井就成了一个很大的贮水池了。游人、香客和僧众从此饮水无忧了。
清嘉庆23年的《东流县志》记载: 山之西有舜城,山之东有舜井;上有寻真观、草规庵、有二池并列;在观前为水天池,甚旱不涸,谓之尧池;在庵前者曰旱天池,甚雨不积,谓之舜池;随着千百年的物换星移,寻真观、草规庵及舜祠早已废圮,唯“尧池”、“舜井”依旧是史料记载的风貌。
有诗赞曰:山下清溪绕绿畴,
尧舜遗迹著千秋;
舜井尧池今犹在,
泉引长江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