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泰山成了一座秃山,这一切周馥自然看在眼里,他写下的第四首诗,鼓励绿化泰山:
劝种树
萧条草树不成林,濯濯牛山自古今,
若使官教留守户,风吹松子亦成荫。
这首诗的大意是,泰山的零星草木为何形不成森林呢?今天的岱宗居然变成了古时的牛山。假如官府在林区设立护林专业户,我想即使风吹来松子也会茂林成片。这首诗劝勉县令毛蜀云领导山民植树,绿化荒山。毛蜀云遵嘱发动泰安各界在金山、虎山、垂刀山、黑老鸹山、摩天岭及岱顶造林植树。他重修蒿里山神祠后,又在山上植柏千余株,他还在柳下惠的墓地大量栽植柳树,使之成为一处著名景观。
周馥在泰安日夜思索,他想到要真正改变人民的生活,还必须要减少苛捐杂税:
谓酒捐等事
征输原为佐军储,感泣日时诵诏书。
圣主恩深迈汉唐,不教桑孔搉舟车!
在周巡抚的心中,老百姓太苦了,可不能再逼迫百姓啊,该放宽税赋,让他们喘息一口呀。周馥长期在李鸿章手下工作,接受了很多新思潮,重视农业,建议设立农村组织:
设农桑会
——属举精通农事之范一双等为董事
当年锄笠亦躬亲,求法无如海外新。
官自劝农农自远,劝农还要务农人。
古时每年春耕前,天子、诸侯举行仪式,亲耕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地),种植供祭祀用的谷物,并以示劝农。后来这种仪式纯粹变成一种无用的形式,“劝农”功能尽失。“求法”,指寻求发展农业的方法。“海外新”,指西方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新认识。此诗大意是:当年天子头戴斗笠手拿锄头亲自到田间耕耘,那种方法已远远不如西方国家来得先进。对于耕藉礼的表演农民早就不屑相信,发展农业还是要发动民众组织起来自己创新。一个封建官僚能想到要借鉴西方的经农理念,提出发动农民组织农桑会的构思,怎不叫人刮目相看。
一天,周馥来到了泰安城里。泰安城尚算繁华,那大观街、通天街、迎喧街商铺鳞次栉比,路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周馥觉得挺满意。不过他留心注意了一下,怎么没有看见一家工业作坊呢。他问了几位行人,泰安其他地方是不是有工业?行人说,也没有,泰安是种田的地方,不搞工业。周馥听了,感到这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写下了他的第七首诗:
劝设工艺局
——以养贫民教罪囚
生齿日繁生计促,欲将工艺补耕桑。
屠龙未若屠牛利,适用由来即巧方。
诗的大意是,人口天天增多,谋生之计日益紧迫,解决的办法就是要以手工业来补农业。好高骛远的空谈于事无补,莫如实实在在地发展经济,只要是适用的措施就是好的措施。清末时期,失地农民很多,失却生计的农民除了饿死便只好铤而走险,沦为“罪囚”,周馥结合现实提出发展工业,使人人都有饭吃,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平安,这的确属高瞻远瞩之举。中国古代重农轻商,工也被列在农之后,不受重视。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注重发展工业,周馥显然受其影响较大。
周馥徜徉于泰安城中,走着走着看到了一家烟馆,这又使他想起泰山下的农田中还有种植罂粟的,甚至看到泰山轿夫又黄又瘦,一打听原来是吸“阿芙蓉”,就那点可怜的收入都用来吸食了鸦片,这怎么能行啊。他痛心疾首,写下了这首诗:
慈悲佛法入中华,闻说菩提已绝芽。
地气南来鸩鸟至,中原开遍米囊花。
周馥对鸦片残害中国人民无比痛心。从这首外表平淡的诗中可以看出来他是声泪俱下的,写这首诗乃是在极力呼吁人们戒除毒品。是的,在他的心中,水利要抓、农桑要抓、教育要抓、造林要抓、减负要抓、“工艺”要抓……但更重要的是,若不剪除“鸩鸟”,中国人仍然是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这,就是周馥!周馥还教导下属怎样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与尊敬:
常恐萑苻扰市村,尤防鼠雀启邻言。
威从爱出人无怨,信在言前道自尊。
大意是做官常常担心盗贼侵扰城市和乡村,还要防备邻里间因小事而惹起纠纷。官员的威望来自对百姓的慈爱,这样百姓才能感激在心,才能获得百姓的尊敬。周馥还十分关心官员廉洁勤政,他的第十首诗,鼓励官员两袖清风留名后世:
捧檄娱亲世并荣,官声如水无双清。
飞泉亭上垂云石,留得千秋守令名。
(蜀云大令近于泰山飞泉岩下构一石亭,故得风景之胜。)
光绪三十年四月,玉山弟周馥未定稿。
在古代,“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礼教准则。孝敬老人至今仍是需要弘扬的传统美德,周馥当然不会忘记这一点,同时与孝所并重的做官准则就是清廉。此诗可谓语重心长,虽然诗面的意思是对此二人的表彰,但是看得出来他是在呼吁更多的官员提高修养。
再说说毛蜀云吧。毛蜀云即毛澂,字蜀云,清四川仁寿人。光绪六年进士,曾先后三次出任泰安知县,史称他“三治泰安,泰安益治”。毛蜀云居官正直,关心民疾,“兴学决狱,振贫锄盗”,为百姓所称道。毛蜀云任职期满,第三次离开泰安时,泰安的男女老少都到城外为他送行,场景十分感人。关于毛蜀云的清廉可举一个例子,他为泰安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却没有在山上刻下自己的片言只语和名姓,按说刻个字才花费几个铜板,然而他却不为。民国赵新儒云:“先生前后令泰凡三,点缀名山,修理古迹,极费经营,然不轻题一字,恐为泰山羞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廉洁和谦逊的美德。周馥的诗在上一首就落款了,可是他又想起什么事,又写了一首:
我爱辽东范一双,谪官高卧泰山旁。
伯鸾栖隐陶朱富,何必功成返故乡。
口占绝句,寄蜀云毛大令,转告范慕韩兄,当为忻然一笑也。
此诗大意是,我喜爱辽东的范一双先生,贬官后安逸地生活在泰山旁。大丈夫就应像范蠡一样隐居致富,又何必追求虚名衣锦还乡。
泰山上有太多太多的石刻,与周馥同时代人的题刻也不少,可是关注民生、注重官德、切中时弊的官员并不多。读了他的诗,周巡抚的形象呼之欲出,让人感到有情感的诗文刻到石上,冰冷的石头都会变得温暖。